第T02版:大运河博览会特刊

运河风情

  运河水流,生生不息,哺育众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或生长于运河沿岸,或时常徜徉于运河美景,或从事与运河相关的工作,他们是大运河的赞美者、守护者、传承者,他们与运河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王全大

  “图”说运河到异国

  “悠悠古运河,画运河、拍运河、写运河,一生运河情。下午央视国际频道导演约我拍摄外景,还好,气温下降了一些。”8月27日,无锡书画家、摄影家王全大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在异国他乡办展,他最爱听的一句话是:“看了您画的中国大运河,真的很想去中国。”

  王全大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协会员。他每天沿着运河上下班,老屋、老桥、老街百看不厌,并把运河作为他一生的创作主题,记录着无锡运河的四季变化、风情万种,并将之传播到四面八方。

  王全大的运河主题创作伴随着大运河的申遗。他第一次在法国办展是在2012年10月,中国大运河申遗正处在关键期。王全大随无锡政府部门一同赴法,在巴黎文化中心展出了无锡古运河主题水墨画和摄影作品。展览上,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法国各界展示了王全大被巴黎文化中心永久收藏的画作《江南水弄堂 运河绝版地》。

  去年,受法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之邀,王全大再次赴法办展,依然是“古运河系列”。法国里尔市长授予了王全大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王全大还与法国友人现场合作了一幅水墨画,一半是法国运河、一半是中国运河,两条运河在画中交融在了一起。

  (张月)

  蒋华健

  想看“运河景”,就应该在此住下

  坐在古运河边,吃着无锡风味美食,看着运河两岸水乡民居……这就是著名设计师蒋华健想要的生活。去年春季,他第一次站在清名桥上,望着铺满霞光的河面,他立刻爱上了无锡,也爱上了古运河,为了留住这一切,他决定要在这里打造一处民宿。

  如今,南下塘135号的“挚舍·南禅观水”,已经成为了全国网红争相前来的打卡地。对于他来说,文化的传承永远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蒋华健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很向往江南水乡城市。“听着古运河的历史和故事,我觉得就应该在此住下。”他的眼前甚至浮现出了沿岸居民生活的场景,老人躺在藤椅里看报嗑瓜子,孩子们在弄堂口跳橡皮筋……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风情画。

  当晚,蒋华健就将民宿的初版设计图完成了。原址是运河边典型的传统三进式院落,前低后高。改造之后,白墙黛瓦,小桥流水,保留了这座江南小院古朴典雅的气息,增加了更多的开放空间。从年初开业至今,十六间房常常整月无档期,而入住的游客无不夸赞:每日在老宅醒来,看着运河景,此景无法忘怀,亦无法替代。 (马晟)

  郁有满

  运河边的行走

  郁有满从小生长在运河边,对运河的感情是融入血脉的。编写志书是个苦差事,他自2002年开始动笔,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历时六年终于完成50万字巨著《无锡运河志》,史料宏富,统合古今,全面而客观地记录下大运河无锡段的过去与现在。

  退休前,郁有满是无锡市史志办的劳模;退休后,他甘当运河文化的义务讲解员,一次次为人们现场讲述《无锡运河志》,劳模风采依旧。郁有满带人们走运河,到北塘三里桥,他回忆起外祖父曾在此地创业,前后经营30多年,生意红火;走南长街清名桥,他讲起康熙、乾隆多次南巡经过此桥,民间艺人瞎子阿炳也常在桥堍演奏二胡,可清名桥最令郁有满怀念的,是桥堍小面店里那一碗味道鲜美的面汤。

  郁有满带人们走运河还喜欢记录随行所感:“黄埠墩为什么被称为‘天关’?前人对无锡这一风水标识地块的定义,相当有讲究与依据。”“大运河是黄金水道,也是文化走廊。一路走来,深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还大有文章可做,更需要有文化意味的东西。”“陪记者走南长街,鲜花盛开:清名桥上的石榴花,桥堍人家的金银花,石阶上的绣球花,河岸旁的木香花。结束后,我还带上了大肉馄饨回家。”

  从“劳模讲解员”郁有满的口中和文中,我们明白了一点:自古至今,运河于人们而言,是风景风情,更是市井生活。 (张月)

  老马

  吃到嘴里的“运河味道”,有点甜

  夕阳西下,东依南下塘的阿福茶馆,传出阵阵锡剧小调,店主老马在这开店已经有7年了。

  老马打小跟着外婆在运河边长大,河里摸鱼、桥上奔跑、石子路上打弹子……作家在文中描述的运河人家生活,都是他真实的写照。最让老马印象深刻的是,逢年过节,外婆总会做很多好吃的,放在提篮里,与左邻右舍分享,“邻居们吃着外婆做的菜,那种幸福的笑容,我至今难忘。”老马说,长大后,在运河边开一家店,成了自己的愿望。

  在傍晚入座阿福茶馆,可见证运河周边从落日余晖到璀璨夜景。“我们的厨师和服务员都是在运河边长大的,退休后就来店里帮忙,她们熟悉运河历史,也知道运河边的故事,特别受客人欢迎,时常被客人拉着聊天。”老马介绍说。

  “小桥流水人家,晚饭有鱼有虾”,是老马的口头禅。他店内的厨师平均年龄在60岁,都是烹饪无锡菜的专家。老马对他们的要求是“与时俱进”,保持无锡传统菜的同时,也需要创新。

  老马告诉记者,自己特喜欢去厨房,当厨师掀开锅盖的一刹那,他总想先尝尝,香味能让自己想起儿时依偎在外婆身边吃饭的样子,这种吃到嘴里的幸福味道,真的有点“甜”。

  (马晟)

  凌士兄

  扮靓运河的“梳妆人”

  无锡环城古运河慢行步道环通后,实现了“船在水中游,人在岸上走”的水岸互动,市民游客与古运河的距离进一步拉近,运河与城市也真正融为一体。桥卧清波,舟船往返的美景中,又怎能让水面上的漂浮物煞风景?有这样一群“环保卫士”,他们每天开着打捞船,负责给河道“美容”。45岁的凌士兄和妹妹便是梁溪区环卫处景区环卫所里打捞船上仅有的两名女船长。

  凌士兄负责从跨塘桥到钢铁桥这一段水域的垃圾打捞,该区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无锡段的一部分。

  凌士兄开的是4吨的打捞船,属于较大的船只。运河里的水葫芦,在暴发期一网兜下去,足有五六十斤重,有时还会碰到大体积垃圾,要花不小的力气捞上来。最忙时她一天要工作好几个小时,中饭都要别人递过来,因为她上不了岸。

  每天和脚下的这条运河打交道,凌士兄对它也有了感情。“水是活的,就像人一样,干干净净的才能舒心。”哪里有漂浮物,都逃不过凌士兄的眼睛。她还善于观察水流,何时加大马力,何时顺水行舟,都有一本账在心中。

  每天,凌士兄都会把自己的打捞船清理得干干净净,她说:“这是清名桥古运河景区里的工作船,中外游客都会看到,代表着城市的颜面。”

  (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