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黎里同里双游记

  台风让暑热稍稍收敛了一点。早上,犹豫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去苏州的古镇,黎里与同里。

  吴江大道似一支满弦上的箭,从太湖湾射向东方大海。弓在哪里?应是苏同黎公路。同里在北,黎里在南,形似弓的两端。

  一

  向南,先去幽静的黎里。

  “吴江三十里,地号梨花村。我似捕鱼翁,来问桃源津。” 这是袁枚的诗文《黎里行》。

  “桃源津”今天很安静,街上店门多数没开,游客也很少。河水清澈,缓缓地流。我和大华华在市河两岸慢行,串条鱼在河面上漫游。“水这么浅啊!蹲在驳岸边就能捧到水。”吴地水乡,街市真如漂在水上。

  深入黎里,要探访她的里弄。保留至今的弄堂有115条,形式多样,有双弄、子母弄、三岔弄等。与别处不同,这儿的里弄是在屋里的。小时候,站在无锡的里弄里是能看到天空的。而这里的里弄,两米左右宽的屋内走廊,弯弯曲曲,两边墙上还不时跳出门牌。

  100年前,柳亚子就在这里生活,娶妻生子、创建“南社”。“南社”把当年的社科、文艺界精英一网打尽,李叔同、苏曼殊、何香凝等等,灿若星河。如今,柳亚子纪念堂(赐福堂)的图片与文字向每一位来客讲述着柳亚子和“南社”的故事。

  里弄、石桥、老街,建筑的元素。纪念堂,文化的元素。还有不能或缺的元素是,美食。 小桥边的唐桥饭店里,藏着一道美味——套肠,吃后赞不绝口。河对岸,不远处的冯记做的“油墩”(像大号的玉兰饼),据说是此地头牌。

  黎里是精致的、安静的,似小家碧玉。我们匆匆看了她一眼,就要别去。不约地心想,春天或秋天,要来此小住。

  二

  沿苏同黎公路,向北20公里,即到同里。

  这是一个热闹、华贵的古镇,似富家名媛。刚入园,就有好几个三轮黄包车夫来兜生意,“走路是来不及看完的,五点钟要闭馆的,送你到六个景点,只要60元……”明清街上扑面而来的是繁华的气息。沿街满目的风味小吃、刺绣工艺、古玩字画任你选购。年轻的情侣边走边吃着烤串,老年的游客用相机探寻古迹,还有许多小朋友跑来跑去。

  这不像是个古镇,而像个仿古的集市。但它有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园主人任兰生,被参回乡。回到同里之后,取《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营建此园。退思园最别样的,是它采用西宅、中庭、东园横向并排布置的格局,占地不足十亩。退思园的规模与国内许多名园不可比,但园内楼台亭阁、廊船桥榭、厅堂房轩却一应俱全。

  退思草堂是此园的核心。草堂面阔五间,歇山卷棚,四面出廊,古朴素雅。堂前白石平台舒展轻盈,伸入水面之上,形态稳重大气。在退思草堂前环顾四周,垂柳成荫,池水碧绿,楼台秀丽,景致宜人,宛如恬澹静谧的一幅山水画卷。

  好个“退思”,看是自警、落寞,这一退,无意间退出了一番精彩和雅致,让曾经见过它的人过目不忘。

  “退思园的后人,现今住在哪儿了呢?”“什么能传世?退思园算是了,但后人可安好?”跨出退思园时,大华华问我。我答不上来。

  没坐三轮黄包车,脚力有些不支。穿堂草草看了一下嘉荫堂,便回程了。

  三

  返锡时按百度导航穿行同里镇区。

  车窗外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行人攘攘。这里已然不是旧时乡镇的概念了。

  “快看,右边那是地铁站。”大华华喊我,商场前的地铁出口标牌上写着“庞金路站”。同里,苏州地铁4号线已通达。地铁把同里与苏州城区连接了起来,同时灭掉了沿线所有的农田。

  黎里、同里同为古镇,一个静谧,一个繁华。怎么会有如此差异? 地铁交通是重要原因。有了地铁,来的人就多了。人多了,就有了烟火气。就像房子要有人住一样,古镇要年轻人生活在里面。这样,才有生机和活力,才能够赓续。

  我问,为什么要开两小时车,来看古镇?自己就生活在江南水乡,儿时记忆里全部是这样的场景。因为,人就是需要回忆的,好记得来时的路。一代人旧时的记忆汇集,在现时打造起来,就是古镇。

  我喜欢静谧的黎里,一个人退休了在市河边钓鱼,在古桥边读东坡的诗词;又喜欢繁华的同里,与旧交在酒店里小酌,与好友在书场里听评弹。独处、聚会,都需要,都挺好。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五十岁了,记忆里有古镇。

  我们的下一代,记忆底里只有现代城市的印象,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火通明。古镇只是他们眼前的一道风景。

  古镇的魂,终将飘散。

  每个人也都是过客……

  □陈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