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探索

拓展升华精神内涵,展现更强时代价值

——“四千四万”精神的核心内涵和现实意义(下)

  □ 王安岭

  “四千四万”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深远影响,不因地域所限,也不因时而变。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千四万”精神成为加快体制转变、扩大对外开放的内在动力。在世纪之交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之际,成为推进体制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精神支撑;在新世纪转型发展阶段,成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一笔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展示了成就历史、启示未来的时代价值。

  当前,处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的关键阶段。面对经济增长平缓乏力、城市竞争分化加剧、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等挑战和压力,“育新机、开新局”,当好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更需要发扬“四千四万”精神,以创新争先、实干担当的志气和勇气,拓展升华“四千四万”精神时代内涵,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

  要牢牢把握民本观。民本观就是人民中心观。“四千四万”精神的起始源头就是支持农业、建设农村、致富农民。摆脱“三农”贫困,缩小城乡差别化和工农差别,这本质上是“以民为本”的理念。正因为如此,社队企业(乡镇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是广大农民、强大的内源动力是农民。新的发展时期,更需要有这种理念。坚持民本观,就是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出发点上,必须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价值取向,强化民生取向。只有这样,路不会走偏,路才会走远。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调动民力、汇集民智、利用民资作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增强动力和活力的重要抓手,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竞相迸发,使蕴藏在社会民间的资本、资源要素充分涌流,以混合多元、互动共享的经济形态开辟无锡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要始终坚持改革观。“四千四万”精神以其“思变求通、创新求成”改革胆略和创新意识,大胆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樊笼、“城乡两元结构”制度鸿沟和“意识形态”的思想禁锢,开辟了利用农村内生力量,发展草根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也推动了乡镇企业从经营承包机制到产权结构调整再到现代企业制度的一路改革,成为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框架已经打破,并不等于改革创新的任务已经完成。在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任重道远。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惯性思维、管理方式和运行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生产关系变革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仍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科技引领、结构升级、形态调整仍需要创新突破;改革创新仍然是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永恒动力。

  要致力践行创新观。“四千四万”精神体现的行动自觉,就是大胆创新、大胆探索,让群众中蕴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涌流。当前无锡已经站在更高的发展平台,进入结构转换、动能转变、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走什么路、如何走,没有既定模式,必须打破思想桎梏,跳出传统路径,把敢于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要勇于学习新知识、借鉴新经验,拓宽新视野,变认识自觉为行动自觉。要善于总结新典型,激发新创造,推动新实践,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动能迭代提升。要充分尊重基层和广大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成功、宽容失败,充分调动基层创新实践的积极性,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形成具有时代特征、无锡特色的发展路子。

  要大力强调务实观。“四千四万”精神的背后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少说多干的务实精神。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实现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离不开这种精神。要大力倡导“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真抓实干精神,积极弘扬“多干少说、先干后说、干完再说、只干不说”的传统,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和口号主义。大力弘扬“定了干、马上干、干到底”的行事风格,形成一种“让担当者干事、为干事者担当”的政治生态,落实责任主体,锁定责任链条,强化“创新务实、忠诚担当、清廉为民”的政治素养,使真抓实干、不尚清谈成为无锡党员干部的自觉行为。

  要全面树立统筹观。“四千四万”精神形成是一种实践论,也是一种方法论,在其背后体现了实践理性、系统思维的“统筹观”。在社队企业草创时期,不忘支持农业、反哺农业;在强调“以工建农”之时,不忘“以工促商”“以工兴镇”,以农村工业化力量统筹推动农村城镇化。面对新征程新使命,更要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强化“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的统筹观,顾大局、抓主线、明重点、促全面,弹好钢琴,唱响合奏,着眼于推进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加快推进经济规模、速度、质量、结构、效益、安全相统一,努力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作者系无锡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江南大学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