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臻睿
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在人类文明的薪火相传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传承者一角。兴许时代变迁、朝代更迭,使得一些人文轶事已经散失在了历史车轮的尘埃之中,但几经风雨、遍历沧桑的古建筑却会将身下这寸敦厚土壤中的一字一句深深刻在其宽厚的胸襟中,任凭岁月涤荡,只会历久弥新。
不可否认,时代的飞速发展让城市高楼林立,与此同时,古代建筑文化也在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世界中逐渐隐去,而城市规划改造与古建筑的改造修复之间的矛盾冲突,则是一大难以轻易协调的课题。
暑假中,我和同学成立了“黛瓦粉墙,古韵陈香”课题小组,行走在锡城的大街小巷。
在惠山古镇,管理处的金老师告诉大家,古建筑的修复所遵循的原则要从两个角度来看,从旅游角度就是要满足旅游的需要,从文物的角度来讲就是尽量还原建筑的本质即原真性、完整性。建筑的墙头砖怎么砌,用什么材料,甚至其中的青苔、长的小草都代表建筑独有的时代信息,可能长了几百年,是老一代的人看过、摸过、用过的。这些信息都在墙头承载,如果把这些全部弄掉,就没有价值了。这些“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确是现代的仿古建筑所模仿不来的,虽然只是不起眼的陪衬,但毕竟有了它们的点缀,每一座古建筑由此产生了“生”的气息。
我们还了解到古建筑的修复改造与当地的人文活动息息相关,古建筑的存在确确实实有赖于“人”的存在,这些人是伴随着古建筑群休戚与共、栉风沐雨一同生长的,他们的存在为古建筑群带来了灵气,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惠山古镇已然是无锡地区少有的大规模古建筑保护群,而城市中另有些古建筑只是排布在钢筋水泥之间,有一些由于缺乏专业的保护已失去了原汁原味。
来到了园区内部,我们切身体会到了园林古建筑流传了几个世纪的韵味。一位曾居住于周边的王女士说,她小时候就经常来这一带游玩,但近些年来远嫁他乡,只有假期才会回来走走。惠山古镇是她每年必定到访的地点。她认为,和小时候比起来园林景观没有太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应该是池塘周围的建设了。一位常年在古镇经营的店主介绍,近些年来对于古建筑的人为干预逐年减少了,一方面有效地维持了古建筑本身的样貌,但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问题亟待改进,比如景区标识较少,对于水系的维护保养力度较弱等等。在他们眼中,这些古建筑及其周围的衍生景致都是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的财富,在享受的同时理应好好守护。
而今的惠山古镇所保有的不仅仅是星罗棋布的古建筑群,在这一座座古建筑的背后,也蕴藏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教育相结合的精神底蕴。从拒帝劝贿的陆贽,到不受私谒的杨震……他们所流传下来的“孝、诚、爱、仁”精神氤氲在古建筑群背后,需要游人深入走访古建筑群用心去感悟。
古镇的修复策略,需要同时考虑古建筑的实体价值和象征价值,进行综合考量把握好度,才能最终完成对古代文化的现代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