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生活周刊

大数据“杀熟”频发 亟待监管升级

  “双十一”让不少消费者清空购物车,买了个痛快。但是买的同时,还要警惕一件事,那就是大数据“杀熟”。近日,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

  如今,每个人的消费历史在大数据的统计下可以被了解得一清二楚,许多平台会根据个人以往的消费水平来定不同的价格,“杀熟”就是指老用户看到的价格比新用户还要贵。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大数据“杀熟”现象已不鲜见,不仅仅发生在电商购物领域,像在线旅游、外卖、打车、电影售票等行业都时有发生。而且一般来说,消费者没有价格对比的话,很难察觉到自己被“宰”。商家这种利用技术手段差别化地对待消费者的做法,显然已经违背大数据出现的初衷,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也涉嫌违法,亟须加强监管。

  随着社会发展,大数据运用必将越来越广泛,并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为防止部分不良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亟待社会多方协同发力。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应不断创新监管方式,加强对侵权行为的监管,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及时查处利用大数据“杀熟”的商家。另一方面,作为消费者,如果碰到被“杀熟”的情况,不能抱着无所谓的心态而置之不理,应及时保留好消费凭证向有关部门投诉,这样才能让自身权益不受侵害。(小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