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怡荻
就在全媒体采访团来到苏州的第二天,“苏州发布”发出的一条消息引起大家热烈讨论。消息的内容是“双一流”大学厦门大学将在昆山设立研究院,打造长三角高端教育、创新平台。
在“人才为王”的年代,这几年苏州频频引进“最强大脑”,让不少城市艳羡。尤其是南大苏州校区破土动工,更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对标先进城市,我们能看到,创新发展永远离不开大学的支撑。苏州在改革开放的路上,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打通产学研通道。”苏州市委党校副校长方伟介绍了苏州大力引进高等院校背后的思维逻辑。
在家门上“南大”,苏州就是这样敢想、敢干。在采访中,记者时刻能感受到苏州这座激情燃烧的创新之城,对标先进、争第一创唯一的精气神。
■ 借梯登高,集聚高端人才
导入一座大学,激活一座城。据介绍,随着南大苏州校区的到来,苏州高新区正以南大苏州校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规划建设一个面积达77平方公里的太湖科学城,为原始创新提供更多的科教资源和平台,整体提升苏州的核心竞争力。下转第3版>>>
苏州:汇聚创新要素 培厚发展沃土
上接第1版>>>
不仅是高新区,在苏州,随处能感受到这座城市对高端人才的渴求和浓厚的产学研氛围——中科院纳米所、中科院医工所成建制落户,清华苏州环境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目前,苏州已与中科院合作共建创新载体34家,超过中科院在全国布局总数的20%,与清华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载体13家,成为与清华合作最多的城市。
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今年苏州还创新实施了“揭榜挂帅”制,面向全球发布“干将铸剑榜”招引人才团队,首批拿出33个项目、共计超81亿元“悬榜”。目前,已有光通信、量子芯片领域的两个项目揭榜,单项金额均超千万元。
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才”是创新的关键。方伟介绍,近年来,苏州高度重视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引进,并且各个板块都热情高涨。例如,在苏州工业园区建有独墅湖高教区,在吴中和高新区交界的石湖地区重点发展职业教育,昆山建有杜克大学,太仓拥有西交利物浦……甚至达到了“几乎每个板块都有大学”的高度。在引进方式上,则善于“借梯登高”,实现从“借”到“融”的转变,“融”就是校地合作办学。如今,崇文尚教已成为苏州最鲜明的文化标识,也为厚植创新沃土提供了人才支撑。
■ 发力天使投资,扶持初创企业
苏州的开拓创新精神,同样体现在科技金融领域。比如,创新设立了全国首支科技保险创业投资基金、在全国首创“科技项目研发费用损失保险”;在高新区打造金融小镇,大力发展风投创投和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产业,目前已吸引600多家基金投资机构入驻,聚集资本规模达到1000亿元。
针对金融资本对初创企业“不愿投、不敢投”的问题,苏州通过奖励补贴、风险补偿、阶段参股等方式,引导天使投资机构为科技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专注于机器视觉技术应用的“天准科技”就率先尝到了甜头。2009年,仅落户苏州2个月,天准科技就获得了高新区管委会下属国资公司科技城创投及苏高新创投的800万元扶持资金。此后,看着企业逐步站稳脚跟,两家创投公司又以640万元转让20%股权,将持有企业股权比例下降到5%,消除了企业股权被“稀释”的担忧,以实际行动支持企业放手发展。去年,天准科技在科创板成功上市,也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很好的回报,实现了“双赢”。
“无锡在债券投资方面发展较好,在股权投资方面还需努力。”无锡市科技局高新处处长边建锋表示,由于天使投资通常投的是早期初创企业,投资风险较大,因此投资机构往往比较谨慎。而苏州给予投资机构奖励补贴、风险补偿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机构的投资风险,从而提高了投资机构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失败容错机制,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国资企业“天使投资第一先锋”的作用。
■ 协同创新,共推科创一体化
苏州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位居江苏第一。在方伟看来,苏州经济社会之所以取得快速发展,得益于“顺势而为”、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下阶段苏州要保持领先优势不仅要顺势而为、更要主动作为,继续打好“改革、开放、创新”牌。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势,“协同创新”成为苏州人说的“高频词”。
材料科学姑苏实验室是苏州重点打造的重大创新载体,构建“开放融合的科研协同创新机制”,是实验室体制机制上的亮点。据介绍,实验室科研人员拥有“全聘”“双聘”两种身份,对重大项目实施跨团队合作,“双聘”科研人员来自实验室以外的科研机构,这些“最强大脑”因项目攻关汇聚于此。项目完成后,可以回到原单位,也可以选择继续留在实验室工作。
在区域协同创新上,苏州市科技局政策法规处处长刘岚认为,长三角城市之间还有许多可以合作探索的空间。“例如,技术经纪人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能否在培育、认定科技经纪人方面实现政策互通、身份互认?能否在推动研发资源共享、核心技术联合攻关上更进一步?这都是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以推动科创资源加速聚集,爆发出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