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太湖周刊

南门的船厂里和南禅寺

  □阿 福

  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自古舟楫相配,得水而行。京杭运河过无锡,漕船往来频繁,无锡的造船业尤为发达。据说旧时造船的杨、蒋、尤、邵、徐五姓,都是明朝时候从湖南洞庭湖过来的。他们相约一同出远门,五姓五条船,要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地区谋生,可到了芜湖就走散了。若干年后,这五姓人家各闯江湖,走东走西,居然最终都定居于无锡,在运河旁搭棚设厂,以造船修船为业。

  据说邵家先人驾船走运河途经无锡时,过了转水河,过了亭子桥,夜泊羊腰湾。邵家主妇洗碗盏时,不慎将一只青花饭碗沉到了运河里,邵主人大喜道:“今儿饭碗掉在这里,是叫我就在这里捧饭碗养家糊口。”于是他把造船棚厂,建在羊腰湾。无锡人称造船处为“厂里”,城北有大厂里、小厂里,亮坝有东板厂里,城西有丁里的老厂里,城南有羊腰湾的船厂里。

  民间称,清乾隆年间,无锡县衙奉两江总督的命令,责令那五姓人家派十三名造船手,去镇江水师营修造战船。无锡人会动脑筋,在船帮上加了两道木楞,这被乾隆帝称为“龙骨挺”。有了这个改进,新战船在铁炮开火时,就扛住了船体的震动,不再被震裂。事后乾隆帝传这十三人进京,要给他们封官,可他们不想做官,只求一纸御批安居乐业。于是乾隆帝提笔在黄绫上写了“无锡五姓,有功朝廷,专营船业,衙门照应”十六个字。后来有鲁姓人家要插足造船业,这五姓是拿了这块黄绫打官司的。

  当初羊腰湾邵家的几个儿子,大的才扁担长,小的还吊在奶头上,邵家就收了一个哑巴当学徒,人称哑大。这个哑巴聪明绝顶,手也格外灵巧,十年后就成了本埠最好的造船师傅。邵家主人临终前,叫来他的四个儿子给哑大磕头,拜他为师,于是邵家的祖传手艺,就靠这个哑巴传给了后人。哑大没成家,入了古稀之年,是白胡子白眉毛一脸祥和,人称哑公公。每年正月初一,邵家子孙都逐一朝他行跪拜礼。哑大无疾而终,邵家岁岁祭扫公公墓,代代相传至今。

  京杭运河环绕无锡的东西两路,先后在南门外汇入直河而南的古故道。西路的汇入点在南门外的南禅寺东面,东路的汇入点在南津桥南面。南津桥始建于宋朝,重建于元朝,并改名为渡僧桥,渡南禅寺之僧。清乾隆年间,将木桥改为石拱桥,改名为挹熏桥,但百姓一仍旧贯,称它为塔桥,其塔指南禅寺之妙光塔。

  南门外的南禅寺,建于南朝梁太清年间,距今一千四百余年,它与城内的崇安寺,均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之列,其横额“江南最胜丛林”,为明代进士龚勉所题。南禅寺以妙光塔最为著名,塔名为宋徽宗赵佶敕赐,始建于宋雍熙年间,距今一千余年。

  妙光塔的建造缘由,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记载于《南禅寺记》,称雍熙年间有个外地僧人,持钵入寺后就忽然不见了,只有他的锡杖靠在墙边,后来有人发现,这堵墙壁上有这个僧人的影子,并认为这是佛于本寺的一次显身,于是造佛塔隆重纪念这件事。

  另一说,记载于《南禅寺重修塔碑记》:

  院之西有溪,曰梁溪,溪之脉与惠山第二泉通。父老相传云:昔有巨蛟蜿蜒其中,每天地晦暝,辄兴风雨,喷腥涛,居民震怖,商贾怀忧。雍熙中,有异僧驻锡于兹,谕于众曰:苍龙在耳,宜建浮屠以镇之,则蛟自潜,民安业矣。

  南禅寺距蛟龙所在的梁溪,有一段僻静水道,这就是城墙外面的护城河,后为环城运河的西路。每每风雨如晦,河水起伏不定,甚而发大水淹没民居,民间就认为这是水中有蛟龙在折腾。南禅寺筑塔镇之,是意图借佛的法力,管束龙的任性。这座千年古塔,差点在20世纪60年代被拆掉。当时拆塔的钱已经拨下来了,只因一时买不到搭脚手架的毛竹,拆塔工程被无限期拖延,故此塔至今还立在寺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