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在当代”——青年艺术家蚕桑文化主题展开幕式暨蚕桑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近日在西漳公园举行。
蚕桑文化是中国文明的起点,从新石器晚期开始,祖先就开始养蚕种桑,它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态”,它也是无锡文化的一张名片。无锡地区的养蚕缫丝历史悠久,20世纪20年代,无锡拥有“丝码头”的美称,建于1926年的“三五馆”蚕种场经历了传统的家庭养蚕,也经历了工业化的养蚕厂,成为近百年来江浙一带蚕桑文化的见证者。
如今,位于西漳公园内的江南蚕桑博物馆,将继续担当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的职责。该博物馆前身为西漳蚕种场,由原名为“三五馆”的蚕种场发展而来。蚕种场的历史建筑保存相对完好,结构并无太多损毁,是民国时期建造技术与艺术的体现。
此次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画展征集到了50余幅作品,包括油画、版画、中国画、综合材料、水彩画等多种艺术样式,有体现养蚕过程的画作,有展现锡城民族工商业生产场景的作品,也有体现生活场景的作品。无锡书画院名誉院长王洋在看到此次画展的成果后,认为惠山区大红门美术馆可以围绕蚕桑文化特色,将蚕桑文化主题展做大,让全市、全省甚至全国的优秀青年艺术家参与进来。
当天,惠山区蚕桑文化研究会成立。据悉,研究会成立后,将发挥当地场馆等物质资源作用,开展科普教育等各类普及活动,依托西漳公园内的江南蚕桑展览馆等特色文化基地,聚集周边多所小学,由惠山区大红门美术馆主导,开展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体验活动或是游学活动,弘扬蚕桑文化,发挥本土文化的传承性。
(哲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