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教育周刊

今天,我们如何与孩子交流

  □ 王哲

  人到中年,一地鸡毛。你拖着疲惫的身躯,挤出时间,接了孩子,一路上竟也无话。到家,“砰”的一声,孩子关紧了房门。你心想,这孩子怎么就变得那么不可爱了。

  岁月悠悠,前尘似海,时代变迁使得我们对孩子多有误解。若干年前,我们吃不饱,看过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章孙少平们的“欧洲亚洲和非洲”,就自然能明白,那个时代解决了吃的问题就能专心学习。

  而孩子们当下的需求主要是情感需求。他吃得饱穿得暖,不需要割草不用下田,不用做家务,但是他需要一个好分数。而家长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他的学业上,他的压力不小,身在名校的压力更大。他努力了,进步了,但他还是没达到你的要求。他想跟你说一些在学校的趣事,但是,每一次你即使没有反对,也还是要补充一句——“要以学业为重”。他有很多苦恼,他需要倾诉,然而,你并不是个合格的听众。久而久之,就有了“砰”“砰”“砰”的关门声。

  其实,情感丰满本来就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家长们要充分重视孩子们的情感发展需求,万万不能以“你怎么那么多事儿”“你怎么那么矫情”等话语来回应。进一步说,孩子们的情感需求还和自我尊重、被他人尊重、信心等人的尊重需求密切相关,而这些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获得最大的学习内驱力——“人的自我实现”。

  絮絮叨叨说了一堆闲话,还是给家长们提几个具体可行的建议吧。有机会接送孩子的可以试试“察言观色”,一旦迥异于平时,就要通过家校联系等方式搞清楚孩子的情况,适当介入,恰当处理;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比方说十四五岁,也可以选择“示弱”,把自己事业上、生活上的难题有选择地跟孩子通通气,甚至让孩子参与一些家庭决策;对孩子的学业“重过程,轻结果”,平时多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上是否缺少愈挫愈坚的能力、咬紧牙关坚持下去的斗志、忍受枯燥和乏味的毅力,而非一味指责或赞扬孩子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

  只有毕业了的学生,没有能毕业的家长。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所以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概言之,家长们要给自己的爱加上点智慧——真正理解孩子,用心感受他们越来越复杂的需求。 (作者系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