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让阅读的种子感受生命的温度

  □黄小龙

  去年我曾去前洲拜访了周国忠老师。“惠山文心”一直找他约稿,于是《石猪槽》得以示人。我在周老师家的院子里见到了那一对石猪槽,蓬勃着绿意。在周老师的“青城居”,我们面对面坐着,品茗,聊文学,聊时事,聊他的跌宕人生。周老师只读了六年完小,家里的古籍经典启蒙着他,也成为他毕生的写作素养。“作家要写他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自己熟悉的。”“有感觉的时候写,只写有感觉的文字。”“写作不要带功利性,不为取悦读者而写。遵从内心,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作没有老师,也不要在乎别人的话,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在于个人的坚持。”

  停了三年左右的时光,周老师去年上半年开始拿起笔“重整山河”。他不会打字,要誊到纸上,就请女儿帮忙打印出来。最近写了不少,都来源于生活,而且在文法上有了惊喜的改变。周老师拿出《东方部落》《朴树》《石猪槽》姐妹篇等新作,把创作经历和行文的立足点剖析给我听。他像个考官,还不时提问,而我是笨拙的学生。

  周老师谈起音乐的力量,超越散文,超越诗歌,可以说超过文字的功效。大提琴家在空旷的罗马斗场演奏,四周没有观众,全球线上直播,音乐响起,直抵心灵最深处,不由得让人泪奔。如果人的心里有一个阁楼,那么音乐一定是在最深处的那一个空间。

  对于“读者意识”,周老师坚持为自己的心灵写作,小说要照顾读者情绪,取悦读者,散文是另类的,只为自己而写,为少部分人而作,这样才没有羁绊。

  这是2020年我写作生涯中最值得纪念的一次求索,周老师不吝赐教倾囊相授,吾辈敬仰之至。

  抛砖引玉,浅谈几部个人以为2021年值得品读的作品。

  因为疫情,我们感同身受。加缪的《鼠疫》绝对不容错过。书中扣人心弦的情节会诱惑着你读到书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标题《鼠疫》,其实作者另有深意。我们一生当中难免会遭遇四面楚歌的艰难境地,心里陷入困顿和绝望。它一直在书架上等你,那么请你捧起它打开它,“勇于直面荒诞,并坚定地与之对抗,不问输赢”,最终迎接你的高光时刻。

  2012年莫言老师终结中国人何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悬念,大家足足等了8年,《晚熟的人》让焦急的读者们心潮澎湃。莫言老师用足十二个短篇,故事发生地依然在魔幻的高密东北乡。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仿佛似曾相识,就站在我们身边,冷不防附了我们的体。

  青春时读过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我的高中语文老师王犁钢极力向我推荐这本书。那时我曾尝试用八个字概括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一生:觉醒、探索、抗争、沉寂。骄傲叛逆的灵魂总是那样吸引人。二十年后,再去翻动它,竟然有一种锥心刺骨,克里斯朵夫仍然在书中与命运和世界对抗着。那么你又会有怎样的心灵体验?

  多读经典,这是我个人最诚恳最直接的建议。经典名著就是无数面镜子。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以说是不朽之作。我们能从少平、少安兄弟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即使生来平凡,我们不甘平庸,尽情燃烧才是生命的意义。所以,好好读它,这是一本能改变人生的书。

  新年来临,让人想起已故作家史铁生,他离开我们整十年。一个时代过去了。我曾在不同时期读过《我与地坛》,如今依然想重温一遍。“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扎根在记忆里”“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

  电子书和纸质书,载体不同而已,我向来偏爱后者。想像一下,冬日午后的阳台上,北风和高架的噪音被挡在透明落地窗之外,手捧一本心仪的书,扉页间浸润原木纸浆的气息,阳光牵着目光。倘若爱人就坐在一旁,那真是神仙眷侣也羡慕的生活模样。纸质书可以反复阅读,还能收藏,家里有一间书房,四壁陈列实木书架,足以抚慰我们疲惫的心灵。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电子书携带方便,随时随地可以进入书中的世界。一个网盘就是一个图书馆,现在还有了听书软件,解放了双眼,“有声书”让阅读变得更有趣。

  时代在发展,传统和创新比翼齐飞。多读书真的没有坏处。趁着眼不花,耳不聋,多读书吧,让我们心中阅读的种子匹配到发芽开花的温度。世人的一切外在源于内心的投射,多读书,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新的一年,莫过于一半风雨一半晴。让我们重读经典,聆听文学声音,线上线下相得益彰,来N场思想的激情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