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要闻

关于无锡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2021年1月19日 在无锡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吴春林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较好完成了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目标。

  (一)落实“六稳”“六保”任务,经济运行回稳提质。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出台“惠企20条”“服务业10条”等系列政策,主要经济指标“逐月回升、持续回暖”,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12370亿元。投资支撑有力,预计滚动实施的300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投资目标完成率118.1%,85个市级政府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54.4亿元。制定出台“提升消费信心15条”,发放245万张消费券、撬动线下消费超5.5亿元。加强主要农产品生产供给,预计秋粮面积增长4.7%,生猪出栏61万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8%,税收收入占比82.7%。14家企业入选“中国企业500强”、26家企业入围“制造业企业500强”、18家企业入围“服务业企业500强”,入围数均蝉联全省首位。

  (二)纵深推进产业强市,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制定出台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省级实验室揭牌,新增入库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1206家、547家、6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033家。制定实施重点产业链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8个产业集群营收超千亿元;加快发展“三大经济”,累计建成5G基站8760个、覆盖密度全省领先,认定总部企业52家。成功举办2020物博会系列活动,预计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产业逆势增长16%、26%、15%,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6.9%。

  (三)持续深化改革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3.0版行动方案,全面落实省市降成本各项举措,预计全年为企业减负340亿元。“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全市网上运行政务服务事项7675项,77个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无锡市综合信用指数在全国261个地级市中排名第3。新增混合所有制企业36家、项目总投资121.4亿元,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6家、累计达162家,科创板上市公司7家、保持全国前六。一般贸易进出口比重提高3.4个百分点,预计实际使用外资36.2亿美元,3个项目纳入国家第四批重大外资项目清单,10个制造业项目列入省“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库,无锡一棉等5个项目建成投产,西港特区进出口增长26.5%,预计全市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居全省第1位。

  (四)积极实施国家战略,区域协同走向深入。制定市长三角一体化三年行动计划,举办锡沪合作恳谈会,主办苏锡常合作第二届峰会,发布共建太湖湾科创带倡议书;完成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规划编制,大拈花湾文化旅游康养、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等项目稳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市统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苏南硕放国际机场实现本场航班进离场分离,南沿江铁路、锡澄轨道S1线、地铁4号线一期建设稳步推进,地铁3号线一期开通,江阴第二过江通道、312国道和高浪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启动建设,苏锡常南部高速公路、宜马快速通道建设加速推进,常宜高速一期、蠡湖大道、江海西路快速化改造、340省道(锡山段)、工运路大修建成通车,新辟及优化调整公交线路41条。

  (五)推进建设美丽无锡,城乡环境明显提升。实施“美丽河湖”三年行动,816条重点河湖集中整治初见成效。长江经济带8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任务全面完成,太湖、滆湖928条渔船全部退捕,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坊)1932家、化工企业275家,整治工业窑炉131台,全年减煤270.3万吨、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PM2.5平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下降15.4%,在全省率先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优良天数比率81.7%、提高9.6个百分点;43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到86%、提升4.6个百分点。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2450套、基本建成6638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66万平方米,新增市区绿地250万平方米,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预计达95%。首批107个农房翻建试点全面完成建设任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试点乡村21个,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5个。

  (六)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全面小康胜利收官。制定出台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推进实施方案,年度10件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保持全省前列。全力稳就业促增收,发放稳岗返还资金19.61亿元,减免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60亿元,新增城镇就业15.56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5.72万元,发放价格临时补贴1.18亿元。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新开办幼儿园31所,新开工建设中小学16所,南京理工大学江阴校区、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一二期工程建成投用。健康无锡建设稳步推进,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南院区建成启用,提档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家,获评首批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新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家,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801户。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00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居全省前列,荣获2020年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

  (七)牢守安全稳定底线,社会治理全面加强。健全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建成无锡市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狠抓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一年小灶”行动,32个行业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全年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2%、68.7%。防汛抗洪抢险取得显著成效,全年减灾效益5.11亿元。建设网格化联动处置平台,汇聚各类社会治理数据2.01亿条,开展“网格+N”系列活动。创新110与12345“两号联动”社会治理模式,建立“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我市入列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批试点城市。

  二、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我市2021年主要指标安排建议如下: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实际使用外资38亿美元,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省定范围内,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3.5万人,节能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确保完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三、完成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措施

  为确保完成2021年计划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集聚创新资源要素,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全面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健全指挥部加专项工作组“1+8”工作推进体系,加强与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协调联动。编制太湖湾科创带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实施一批具有较大突破性、较强竞争力的专项支持政策,争取国家和省更多试点政策、创新平台、重大项目落户太湖湾科创带。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强度。实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航计划”,推动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推进国家高性能计算技术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设。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新增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0家以上。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启动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全年遴选实施产业前瞻与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重大攻关项目20项以上。建设中国(无锡)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组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环境。创新升级“太湖人才计划”,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200个,引进高层次人才1万人。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新认定科技孵化载体25个以上。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倍增计划,年内新增入库雏鹰企业500家、瞪羚企业100家、准独角兽企业25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800家。

  (二)聚力打造产业地标,坚定推进产业强市。打造地标产业集群。落实重点产业链(集群)市领导挂钩联系制度,积极培育现有或具有“链主”潜质的龙头企业。扎实推进“16+4”集群培育,持续完善产业链图谱和招商指导目录,推动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材)等重点集群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动实施工业强基项目3个以上,力争在高端芯片核心基础零部件、大尺寸集成电路硅片基础材料、精密及超精密加工等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全年实施100个智能化建设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动5G网络、数据中心等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车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经济前沿新兴产业,加快车联网城市级应用步伐,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大力推进融合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年内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4.7%以上。推动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新增总部企业5家以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宜兴市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三)充分释放有效需求,融入双循环新格局。充分激发消费拉动作用。优化升级消费促进政策,拓展实物消费新热点,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提升建设特色商业街区。深化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优化物流业空间布局,做大做强枢纽经济。有效发挥投资支撑作用。聚焦主导产业开展定向招商、精准招商,力争全年招引超10亿元项目50个以上、超50亿元项目10个以上。构建全方位对接、全流程帮办、全周期保障的服务体系,抓好在手240个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当年完成投资1100亿元。安排市级政府投资项目215个、当年投资308.7亿元。抢抓政策窗口,实施新基建项目63个。全面融入区域经济循环。加快对接融入上海,深化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服务经济、生态建设领域对接合作。推动建立苏锡常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全面推进实施合作峰会确定的26项合作事项。加快推进锡常泰跨江联动,建设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完善南北挂钩、地区协作体制机制,联手创建一批省级“创新试点园区”“特色园区”。优化锡澄锡宜产业发展链条和特色主导产业布局,全面推动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循环。抢抓开放发展新机遇,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实施工业领域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提高无锡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争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探索建设国家级贸易创新平台和贸易数字化平台,做大跨境电商规模。引导扩大服务业领域、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深度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支持柬埔寨西港特区升级版2.0建设。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出台优化营商环境4.0版行动方案,擦亮“无难事、悉心办”营商环境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一件事”改革,更好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全域通办、异地可办”。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合法权益,放宽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养老、文化准入,全面落实各项降本减负政策措施,优化整合各类产业发展支持政策。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国资重组整合,以资本为纽带促进国资国企提质增效。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下转第8版>>>

  关于无锡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上接第3版>>>建设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促进区域城乡之间人员、资金、技术、数据、土地等要素的双向流动。加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力度,建立健全稳定可持续的财税收入增长机制。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完善上市挂牌服务机制,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提升城市功能。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推进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加快城市更新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整治166个、城镇棚户区改造70万平方米,新开工棚改安置房2.2万套,市区494个老旧小区全部由国有物业服务企业进驻托底管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硕放机场快速脱离道和进近管制航管工程,建成投用丁蜀通用机场;开工建设盐泰锡常宜铁路、锡宜城际轨道S2线、地铁5号线,力争地铁4号线一期工程建成通车;全面推进312国道改扩建、高浪路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建设,确保苏锡常南部高速和宜长高速建成通车,加快打通万顺道、隐秀路等跨区域“断头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进城市交通设施一体化改造、高架道路和高速公路智能安防系统建设,新辟优化公交线路15条以上,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实施27条主要道路包装出新、250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市区“四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小区覆盖率达到50%,新改建市区城市公厕100座,新改建农村公厕300座。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100个节点村整治提升,建设市级以上特色田园乡村50个。提升城市文化魅力。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无锡段,推进惠山古镇申遗工作,推动大拈花湾、惠山古镇二期三期、伯渎河文化公园、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三期等重点项目建设,办好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无锡文博会、文创大赛,办好太湖文化艺术季暨上海国际艺术节无锡分会场等活动,健全文明城市常态长效机制。

  (六)突出绿色低碳发展,精心塑造美丽无锡。扎实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编制美丽无锡建设规划,全面落实长江经济带建设“五个新”“三个主”新要求,推进问题全面排查和系统整治,坚决落实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开展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重点领域节能行动,确保完成年度减煤工作目标。加强污染综合防治。强化火电、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加强施工工地、码头扬尘管控和道路抑尘保洁,确保PM2.5浓度和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到省定目标。深化“美丽河湖”十大专项行动,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加强夏季监测预警和蓝藻打捞处置,确保国省考断面持续达标、太湖安全度夏。全面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及风险管控。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探索推进水权、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实行碳排放峰值目标管理,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削减完成省下达目标,培育一批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和绿色工厂。

  (七)共建共享民生事业,创造高品质生活。全力拓宽就业渠道。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落实“免、缓、返、降、补”各项政策,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3.5万人,扶持自主创业2.3万人。深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持续提升公共服务。增加优质教育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18所、幼儿园15所,新(改)建普通高中9所,启动第三批新优质学校培育建设,完成东南大学无锡国际校区工程建设。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规划建设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筹建市二院北院区,推进市急救中心易地重建,持续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养老服务“双试”改革,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强化民生兜底保障。适度扩大低保覆盖范围、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市统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推进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建设。继续做好对口帮扶工作,携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办好办实民生实事。建立突出民生问题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推动解决八大类突出民生问题。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统筹推进实施年度10件4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创新实施“微幸福”民生工程,积极响应、快速解决群众身边急难愁盼“小事情”。

  (八)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市域治理水平。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巩固提升“一年小灶”整治成果,扎实推进“三年大灶”任务,推动全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进一步深化。规范安全生产分级分类监管,持续压降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提升基层安监机构人员配备和素质能力,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宣传,实现安全生产责任保险高危行业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无锡建设。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健全城市巡防处置一体化机制,建成新一代“雪亮工程”联网共享应用体系。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机制,推动“枫桥式”基层政法综治信访单位集群建设全覆盖。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应急综合处置体系。高标准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构建市、市(县)区、镇(街道)三级指挥体系。完善突发事件预警预报体系,畅通预警信息发布渠道。优化完善全市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应急装备物资保障制度和资源信息库,不断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加快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拓展信用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健全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体系,全面推开“互联网+信用”应用,依法依规建立健全“黑名单”和重点关注名单认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