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圣南
对于无锡而言,水就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无论是烟波浩渺的太湖,还是清流荡漾的大运河。我儿时的家就在三里桥横街66号。
悠悠京杭大运河自北而来,过无锡城西北的皋桥、经吴桥进入市区,在黄埠墩东南面的江尖口分岔成南北两条水流,从而奠定了无锡城保留至今的“龟状城池”格局。
三里桥,因从老北门过来距离刚好三里而得名。从前,江南各地货物往来全靠水运,大运河北段素来是无锡水陆交通的重要门户,清政府自1888年实施“南漕北移”措施后,就把无锡作为南方漕米的起运点,南方各省县派人常年驻守无锡,采办漕粮,加上民间商业的兴盛发展,无锡大运河北塘段形成三里桥米市,和湖南长沙、安徽芜湖、江西九江并称为全国四大米市。
作为“无锡枕河人家”,我至今还能回忆起这个“商贾云集、船乘不绝”之地,在上世纪初工商业发展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岸边的米市、钱庄、布码头、山货行连绵不绝,各地客商纷至沓来,洽谈生意,贸易交流……但对于后辈新人,现在只能站在桥头,在雾霭中,以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做一个遥远的念想。
时至今日,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无锡大运河边的三里桥,经历了周边道路的多次拓建,桥虽然未拆,桥面却已和吴桥东路融为一体,不去仔细辨认的话,走着走着就错过了。
站在三里桥上,视线南望,对面的江尖公园焕然一新,不再是当年缸瓮店林立、“身无三千、不上江尖”的所在,“江尖渚”已成为寻常百姓的乐园。视线北眺,可以看到吴桥下、运河中的一处孤岛,那就是著名的小金山“黄埠墩”。面积仅两百多平方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失败后羁押途中,曾夜泊于黄埠墩,写下《过无锡》一首,诗云“金山冉冉波涛雨,锡水泯泯草木春”,令后人对无法企及的黄埠墩始终心怀一种强烈的憧憬!
在大运河旁的北塘大街,第一站就是接官亭弄。顾名思义,在航运发达的年代,此处当是为迎接南来北往的官员而专门修筑的停憩之地,乾隆皇帝下江南,也应该是在此处登岸的吧。现今的接官亭弄早已没了当年的富贵气息,在岁月风尘的洗礼中,变得和寻常百姓家并无两样,唯有不远处那座重建的接官亭,依然守望着旧时的荣耀。
大运河流经无锡城区的一段,家乡人民亲切地称之为“古运河”。自双河尖至下甸桥沿途可观赏黄埠墩、米市旧址、西水墩、妙光塔、南禅寺牌坊、清名桥、伯渎港等石桥、老街、水巷、民居及古窑遗址等,这一“古运河游览线”,已被国内外游客誉为“神奇的旅游”。京杭大运河在无锡境内流长40.8公里,其中无锡市区段为14.96公里,在秦汉之前,就具有吴越文化色彩。无锡古运河,确是一条不普通的河,这是一条历史名河,一条承载了太多人文史迹的河。
(作者为吴越钱氏第37世孙,现居梁溪区沁园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