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教育周刊

为课程改革作出区域性探索和解答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面对基础教育的一系列问题,无锡各区同样在积极探索,给出自己的答案。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结合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区教育局不仅是课改的顶层设计者更是积极实施者。

  梁溪区:以“两大引擎”推动区域课改

  育人方式的改革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使命,而群体性的教学课堂转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在推进区域课改的过程中,梁溪区将课堂改革作为学校绩效考核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评价为杠杆推动区域课堂教学的改革。2018年梁溪区教育局提出了“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区域教学主张,以“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命题与评价改革”为区域课改动力引擎,撬动教学方式转型。

  课堂重建是实施“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中心目标。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制订的各学科《实施指南》白皮书及《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成为了教师手中的“教学工具箱”。为进一步撬动学习方式的转型,梁溪区于2020年研制出每一科、每一课的“自主学习任务单”。“任务单的研制和使用,标志着区域课改从理念设计、内容设计走向学习行为设计,也标志着区域课改从教师单兵作战走向团队协同作战,实现课改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教师、全区域覆盖。”梁溪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唯巍说。课堂重建也改变了教师专业生活。当前,靠教参备课、靠各种“课课练”布置作业、靠所谓“密卷”来命题的教师少了,认真解读教材、发掘知识背后的意义、更优化地呈现知识的教师多了。

  命题是“指挥棒”,指挥棒变了,更能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梁溪区采取“逆向设计,倒逼改革”的思维,积极启动命题改革。各学科命题都强调真实情境中的知识运用,题目不是难了,而是活了。这也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有意识地革新教学内容,放大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实现深度学习。

  周唯巍表示,在取得初步教改成果的同时,梁溪区也清醒地看到诸多问题和不足。他表示,指向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教育,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决心,更加坚实的步伐与行动。

  新吴区:推进集群办学,创设“1+x”课程体系

  新吴区“至新教育”理念是在充分挖掘区域文化与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吴区教育局副局长彭雷介绍,“至新教育”内涵在于新理念、新课程、新教师、新课堂,通过理念革新、课程更新、教师自新、课堂常新,开创新时代新吴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优质、多元是新吴教育课程建设的着力点。区域打造了多领域、多层级的“七至”课程体系,并与集群课程整合,形成“1+X”优质课程。“我们绘制了全区‘至新教育’的课程图谱,从区域层面给予学校课程建设的指导和引领,促进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规范化,推动学校优质课程的展示、联动、共享和提升。”彭雷说。课程开放日、课程建设主题论坛都是新吴区加强学校间互学借鉴的纽带。围绕“1+X”课程的融合创生,新吴区还邀请专家入校诊断,优化课程的顶层设计规划和校本实施。

  课程建设的主阵地在课堂。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全区各校开展“新素养 新课堂”主题教研,探索以学生素养发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样态,培育和推广“两新”课堂教学成果。

  为促进区域课程改革“抱团前行”,新吴教育以“打好引进牌、擦亮本土牌、培育新品牌”为思路,加强集群合作办学的实践探索,促进课程高质量实施。在区域课程的整体建设中,新吴区紧扣“课程改革”核心,由三类集群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有所侧重,分类指导进行,其中,基地校侧重“师资共育”,联盟校侧重“课程共建”,集团校则侧重于“教学共研”。

  接下来,新吴区将紧紧围绕“课程育人”这一主题,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聚焦育人方式的改革,用评价变革撬动课堂变革,通过“更高品质的课程建设”和“更高品质课程的实施”两条路径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转化为教育教学的生动实践。(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