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入学“零基础”是为了更好打基础

  □ 蔡淑野

  近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印发,针对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分离、衔接缺位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举措。这是否意味着家长们可以长舒一口气,和“幼小衔接班”大声说拜拜了?

  长期以来,“幼小衔接班”让很多家长“欲罢不能”。就拿汉语拼音教学这一项来说吧,遥想很多人小时候初学拼音时,也是反反复复时常分不清声母韵母,更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学这些咿咿呀呀的发音,后来不知不觉也学会了。今时不同往日,除了幼儿园,很多教育培训机构设置了幼小衔接班,让孩子可以在入学前一年提前把拼音学起来,如果班上大多数孩子都上过幼小衔接,那么小学老师看到学生大部分掌握得都很好,课堂上自然就不会详细反复讲解,而没提前学习过的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影响学习积极性。

  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让家长们的焦虑感更加放大,谁也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普遍反映,算数、识字、古诗词自己还能教教,可是现在拼音改革后和原来学的不一样了,自己教得不标准误导了孩子发音,只好报班让孩子去跟专业的老师学。有需求就有市场,这也是近年来虽然国家教育部门开展学前教育“小学化”治理,收效却不够理想的原因之一,因此,亟需出重拳扭转这一现象。

  基础教育改革是根本。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模式差别较大,确实存在衔接上的薄弱环节,《意见》中提出了调整一年级课程安排,减缓教学进度,推行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要求“小学起始年级必须按国家课程标准坚持零起点教学”等举措,无疑是从教学机制上祛除病灶的良药。

  家、园、校、政多方协同共育是关键。可以组织儿童到小学参观体验、教师交流经验等活动,让老师和孩子都有更加具象的认识和感受,小学教师要牢固树立衔接意识,关注个体差异,循序渐进给不同特点的孩子针对性指导。同时,家长的有效陪伴是对孩子最有力的支持,在幼小衔接的过渡期,孩子更需要家长的鼓励,从而树立开启新征程的信心,要多与老师沟通配合,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政府方面则要进一步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幼儿园和小学超前教学行为,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等作为招生依据,为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长远之计。家长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生怕孩子今天落下的一小步,成为明天落后的一大步,一边想给孩子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一边却又怕耽误了孩子的未来,于是充满了矛盾和焦虑。然而有时却忘了我们最原始的愿望,只是希望孩子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独立的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稍显超前的知识储备远没有扎实的学习能力重要,闪亮的分数远没有优秀的品质重要,启蒙教育的关键期不应让孩子淹没在超负荷的题目里,而应为孩子插上理想的翅膀,让他以后能走得更远。

  (作者单位:无锡市震泽军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