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孔长
1992年5月,我去吴县太湖乡釆风,入住招待所,只见有个姑娘在刺绣。一打听,她叫李鸣苏。她家在本地乡下,因为家境困难,读完初中就出来打工,工余时间绣点小品。因绣技差,赚不到钱。我劝小李:“你应该拜师学艺。”
几个月后,我收到了小李的来信,说采纳我的建议,但苦于没有门路。当时,我就请在苏州工艺美术厂工作的三嫂帮忙,介绍她拜苏州刺绣研究所的名家李娥英为师。从此,我这个普通党员无意中走上了长达三十年的帮困之路。
李鸣苏白天跟名师学艺,晚上到市职工学校补习文化,刺绣技术有所提高,绣品也有人买了,但生活依然清苦。我对她说:“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让绣品更好。”
七年后的1999年,苏绣大师任慧娴终于收小李为徒,在选材、配色、针法等方面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小李的刺绣技艺大幅提高。她的绣品也从花鸟鱼虫向风光与人物肖像等高难度方向发展,有多幅作品参加江苏省工艺美术作品展并获大奖。绣品《蒙娜丽莎》《紫藤小鸭》等成为她的早期名作,在苏绣界小有名气。为此,我特地为她起了个艺名“东吴绣女”。当时,《锡山日报》《吴县日报》以“苦寒梅香”为题报道了她的励志故事。
苏绣行业竞争激烈,不进则退。在一次QQ聊天中,我发现她有畏难情绪。于是,我耐心开导她:“要使绣品充满灵气,就要拓宽思路,吸取别的艺术门类的精华,为我所用。”从此以后,小李的绣技大有长进,在省、市各种艺术展与讲座中有了“东吴绣女”的身影,许多艺术家成了她的朋友。她还赴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求学,提升自己的知识层次和创作理念。
2010年10月25日,小李在外出办理刺绣业务途中,因车祸受了重伤。那时,她的双肺挫伤、肋骨肩胛骨骨折。我闻讯后,立即发微信去鼓励她:“苦难对你来说是一种磨炼,挺过去,你就会变得更加坚强。”出院后,她坐在轮椅上继续刺绣,并且选择国家残联主席张海迪的肖像作为绣品主题。经过八个多月的奋斗,她与人合作的苏绣肖像名作《张海迪》闻世,受到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赞扬。同时,她还热心投入公益事业,无偿帮助困难的人,被苏州市盲聋学校、苏州市十二中学聘请为非遗进校园指导老师,评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
在与小李相识交往的三十年中,我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她交流,用时尚的话来说是“线上帮困”。村姑李鸣苏历尽艰辛,从刺绣学徒演变为工艺美术师、苏州市民间工艺家,2013年11月又荣获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的称号。在2010年建立刺绣工作室的基础上,今年她又成立了“苏州市一鸣绣园刺绣艺术有限公司”,迈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