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洁
日前,江苏省科技厅对2021年度创新能力建设计划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第一批拟支持项目进行了公示,无锡6家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上榜。从市科技局获悉,预计今年我市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获得省级财政支持超1亿元、创近年新高。
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既有打造国之重器的壮志,也有对接区域优势与产业布局的担当,这些平台也是无锡打造区域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当前,无锡在源头创新上正铆足干劲往前冲,放眼全省、全国更是目标明确:努力抢占技术创新制高点,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绘就科技创新轴 以创新平台建设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在此次的公示名单中,无锡科技军团表现亮眼: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获江苏省实验室建设项目立项支持,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湖南大学无锡智能控制研究院获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立项支持。此外,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江苏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获得省新型研发机构奖补。
从入围质量来看,也是可圈可点: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是今年全省唯一立项的江苏省实验室,两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项目获立项支持占全省立项总数的1/2。“这些平台的入围,既是对无锡前瞻技术布局的肯定,更是相关产业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支撑。”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
紧盯国家战略布局,我市近年来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入一批重量级的科技创新平台,在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集聚了一批科技创新高端要素,为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截至目前,无锡共有6个项目入选省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项目库,占全省入围总数的20.7%。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成为全省第三个、全市首个省实验室,正全力争创国家实验室。华进半导体封装先导技术研发中心有限公司获批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江苏集萃华科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和武汉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的协议。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负责建设和运营的国家道路交通综合测试基地(一期)正式启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申报材料经省科技厅推荐,已报送科技部。
打造科技创新轴是无锡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一步。以空间规划破题,无锡正大手笔绘就一条“科技创新轴”。空间互联带动要素互动,区域贯通带来资源集聚。以太湖实验室为例,采用“核心+基地+网络”的组建方式,以无锡总部为核心,建设山水城技术研发中心、宛山湖技术转移中心,并整合中国船舶集团“洞-池-湖-海”试验研究体系资源和江苏、广东、海南等省市相关资源,在全国形成“一体两翼、双湖五海”的总体布局。依托这条科创区域布局的主骨架,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物理集聚”,将逐步激发创新要素之间的“化学反应”。
发挥“顶天立地”作用 “攻坚队”助力更多科研成果落地
打造支撑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战略科技力量,需要重大科创平台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顶天”是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地”是对接区域优势与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性高新产业群。成绩背后能窥见无锡科研发力方向的转变,也显示了无锡把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和产业发展优势、向创新之城奋进的关键:跨领域整合创新资源,激发创新要素从“聚合”到“聚变”,逐步形成科学前沿、战略高技术和产业化有机互动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
从大国重器到小小的手机屏幕,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无锡研究院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同时,也在深度打通产学研的通道。去年12月,全球首列时速350公里高速货运动车组在河北唐山正式下线,其中的关键核心技术正是南航无锡研究院的全自动智能装卸货运系统。在中车集团“高铁全自动智能装卸货运系统”项目招投标中,南航无锡研究院的方案力克德国西门子、日本发那科等强大对手中标。这一项目的实施也开启了高铁货运新模式,为提高我国铁路物流水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前期在场所和设备方面投入较少,但在产学研成果产出上,南航无锡研究院却已跻身无锡高校研究院第一方阵。据南航无锡研究院相关人士介绍,截至2020年底,研究院累计签约产学研项目合同107项,合同额达5020万元;累计申请发明专利100件;累计成功孵化企业13家,切实提升了地方产业科技含量。
瞄准未来,国家超算中心、太湖实验室等平台不断探索前沿科技;赋能产业,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不断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重点就是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这些重大科创平台的建立,不仅打通了科技和产业之间的壁垒,助推着各项产业的发展,还为整个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产业发展提供基础创新的源泉,更为无锡引入大量科学家和高端人才。
有了这批链接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坚队”,很多科研成果在无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去年,我市实现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294.04亿元,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的道路上走到了全国同级别城市的前列,这与无锡多年来“技术服务产业”不无关系。同时,创新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引擎”。在这些重大创新平台的支撑下,2020年无锡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6.7%,连续8年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一。
源头创新产业创新并进 高能级平台考量更好激发创新活力
当前,城市间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创新中心的竞争空前激烈,被视为“源头创新生力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该怎么推进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正经历一个由数量累积到质量提升的递进过程,需要建立不同的质量标准来考量。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我市虽布局建设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太湖深海技术科学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但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该人士表示,要实现无锡科技创新平台由量到质的飞跃,提升平台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应更科学设计并明确相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创新平台的不同性质实行分类管理,激发活力,提升质量。同时建立绩效考核导向下的稳定的、持续的资金支持体系,使得这些载体真正成为人才引进、研发创新、成果输出和技术服务的平台。
放眼未来全球产业布局,围绕国家科技战略实施,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努力实现越来越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成为共识。“有了0到1,后面5到10、10到50的效能就能够实现倍增。”有新型研发机构负责人认为,无锡对基础研究的重视,有助于为城市发展注入新动能。真正的创新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注重基础研究、重大科技发明的源头创新,另一种是将技术、专利进行市场化的产业创新。“从0到1是源头创新,是具有重大颠覆性质的基础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出现了新研究成果后,面临一个从1到N的过程,这其中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1到10是产业化,10到50是市场化、规模化。三者之间存在一个逻辑递进关系。”
无锡在夯实了经济基础后,深入开展基础研究,鼓励包括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创新载体进行源头创新,使无锡的发展后劲更强,动力更充沛。在这个过程中,也有声音建议无锡可以争取更多国家级重大实验室落户,借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同时,还可以套用PPP模式,让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在加速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的过程发挥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