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遵义记行

  □金志标

  要去遵义学习?

  退休两年的我,接到通知的当晚辗转难眠。记得第一次去遵义,是14年前的初夏,参加省委党校县处级干部培训班临近结束、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86周年之际。躺在床上,努力回忆着曾经的“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之旅的点点滴滴,又想到此次学习活动安排在建党百年之际,脑海中速现百年建党史中的重大节点,心里涌起一股莫名澎湃的激情。

  飞行近2小时后,抵达遵义。此时的遵义城鲜花绿树,满目青翠。站在纪念广场中央,远处巍巍青山高低错落,像昂起头的勇士般坚不可摧;左右望去,那绵延数里的群山似列队的士兵,雄壮而威武,真不愧是红色之都。

  走在去往遵义会议会址的步道上,我和我的同伴惊讶地发现,地上铺满了黑色的青石板,那么的浑厚,那么的敦实。凡铺及处圆润油亮,纤尘不染,令人赞叹。同行者七嘴八舌,这青石不代表着刚毅吗?这青石不代表着缜密吗?这青石不代表着饱经风霜吗?“千锤万凿出深山”不也可以形容青石吗?

  行至遵义会议会址前,我清晰地记起,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从胜利走向胜利。

  近2万平方米的遵义会议陈列馆,以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为重点,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上世纪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点的史迹和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珍贵实物、一幕幕生动影像、一个个感人故事……重现了当年烽火连天的岁月,展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艰苦奋斗史,令人肃然起敬。

  步入贵州,“赤水河”三个字常常被提及。是啊,赤水河因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以及流域内盛产美酒的缘故,素有“英雄河”“美酒河”之誉。

  赤水市丙安古镇,已有上千年历史,是红军长征四渡赤水之地,它背靠高山,三面环水,临河有依山而建的木质悬空吊脚楼。距离停车场不远处,可见一座令人折服的桥梁,桥两端各设一座高达10多米的门字形水泥结构件,顶端的红五星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毛泽东手书“长征”二字遒劲有力,“中国工农红军丙安渡口”十个大字清晰地告诉大家,这座兵家必争的古镇留有中国工农红军浓墨重彩的一笔。1935年1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北渡赤水河,开启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序幕。

  走进不大的丙安古镇,小巷曲折幽深、古色古香。木质结构的房屋犬牙交错,任凭千年风雨仍稳如磐石。商铺林立,地方特色食品应有尽有,有意思的是基本听不到商业味很重的吆喝声。穿过一段风雨长廊,我发现护栏上面整齐摆放着地产药材等物,但旁边竟没摊主。我四处寻觅,在数米外见到一个个子不高的老妇,着装干净,梳了齐耳的头发,眯着眼睛微笑,我想她大概就是摊主吧。在丙安时间不长,只感觉这里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满目绿水青山,民风淳朴。

  是夜,安顿好住宿又出去走走,没想到这里竟如此现代。赤水河边,天鹅堡缇香湖楼盘南侧配以城市雕塑、精美绿化和得体的灯光。宽敞的广场上,有和大城市一样的广场舞队伍,舞者们舞姿优美、节律前卫,从脸上荡漾着的笑意可以看出,他们很知足、很幸福。

  次日清晨,天蒙蒙亮,我与往常一样,收紧鞋带外出晨练。雾气氤氲,空气中弥漫着甜丝丝的味道,赤水河边长长的木质步道从眼前伸向远方。我伫立在赤水河边,看那河水好似金龙鱼的鱼纹,波光粼粼,有序地顺着风的方向漂去;听那河水静静流淌的声音,我思忖,赤水河啊,你终日流淌,生生不息,见证了红军战争史上的一段传奇;你作为“英雄河”,早已被载入中国革命史,彪炳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