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来自爷爷的传承

  □殷 伟

  爷爷出生在1913年,经历了旧社会的流离失所,又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对党、对国家感情很深,也坚定了他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年幼的他,历尽磨难,却始终不屈不挠。他七岁上学,十一岁小学毕业(当时的小学是四年制)。家庭的贫困,让他不得不离开钟爱的课堂,先是卖报,后到酒米店当学徒。1937年,太祖母带着几个孩子往宜兴山区逃难,刚过胡埭,就遭遇敌机轰炸,大桥塌了,母子天各一方。为此,爷爷辗转南北,苦苦寻觅母亲,并写就《寻母日记》。两个月后,苍天不负有心人,母子终于团聚。之后,爷爷在恒大盛酒米店担任账房先生,伙计们尊称他为“殷先生”。新中国成立后,老板不思经营关闭了该店。1952年初,爷爷借钱与人合伙在大市桥开了爿酒米店。由于爷爷做生意讲诚信、待人和气,在大市桥一带人缘很好,小店生意还算兴旺。1953年,酒米店关门歇业。爷爷先到一家酒米店当会计,后转入南长区副食品商店清名桥门市部当主任。

  在工作单位,爷爷是兢兢业业、公道正派的带头人。他工作的商店坐落在清名桥下塘,位于清名桥与伯渎桥之间,专门经营酱菜、腐乳、调味品和糕饼、糖果等商品。这个毫不起眼的小店因为处处为群众着想而深受广大顾客的称赞。一天,住在大窑路的一名老太到店里买东西,跟熟人闲聊时说:“年纪一大,翻座桥也气喘吁吁的。”爷爷听到后,当夜就召集营业员商量改进工作。第二天,他们分头到几个居委会了解年老体弱的居民情况,登记成册。之后,他就经常不厌其烦地把他们所需的商品,包括肥皂、火柴等零星物品送货上门。逢年过节,商品集中供应,爷爷会从店里分出人手,用板车推着货物到居民集中区增设供应点,尽量便利群众购物。

  许多日常生活必需品,在那个年代都是按计划凭票供应的。爷爷根据自己多年商业工作的经验,订立制度,明确纪律,严格手续。每天营业结束后,都要召开碰头会,检查一天中有没有违背党的供应政策、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发生。营业员多卖给朋友的商品被要求全部追回,营业员自己排队买店里的糕点也会被耐心劝退。由于爷爷的模范带头、以身作则,店里的营业员都能做到大公无私、公道办事。门市部因此被表彰为“无锡市1960年度先进集体”,爷爷也被授予“无锡市1961年度社会主义建设劳动模范”光荣称号,还作了大会典型发言。

  在群众和同事眼里,爷爷是心地善良、待人诚恳的好同志。他拥护党拥护国家,凡是国家的号召都积极响应。1950年国家发行公债,大姑姑响应学校号召提出买五角钱(在当时相当于全家三天的生活费),尽管那时家里经济很困难,爷爷还是想方设法满足了大姑姑的要求。爷爷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总有人请他写喜帖、家书和对联等,他有求必应,分文不收。热心助人的“大块头”(爷爷那时有点胖)在大市桥一带小有名气。

  在子女心中,爷爷是敬老爱幼、谆谆教诲的好父亲。因为太祖母起得早,爷爷怕她饿着,每到周六夜深的时候,他跨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到太祖母床前问个好,送上杏仁酥等糕点。爷爷对孩子们的学习非常重视,专门用大红纸写了“一切为党的事业奋斗”“虚心—进步”“骄傲—落后”等警语,贴在房间墙上,用以鞭策和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

  由于长期操劳过度,1962年爷爷被确诊胃癌。但他念念不忘工作,术后休息了三个月就重返岗位。一年多后,癌症复发,爷爷与世长辞。临终前,他在给我父亲(当时上大学一年级)的信中写道:“我小学毕业,经济上不允许考入初中,只得失学卖报。拿现在来讲,你姐妹兄弟都有上初中、高中的机会。尤其你到大学,这是梦想不到的,也是新社会里才有可能……不很好学习、不听老师的话、不认真听讲、不认真劳动锻炼,是对不起国家,对不起党。因此希望吾儿认真学习为要。”父亲常对我说:“爷爷是我们一生的骄傲,爷爷的精神是我们一生的财富,一直激励着我们勤恳工作、踏实做人。”

  爷爷用他对党的忠诚,传承给了我们信念坚定、先人后己、无私奉献的精神;用他对国家的热爱,传承给了我们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意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我们深深感激祖辈父辈们在我们血液中铸下的信念,我们倍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我们更要将这种精神的传承转换成一场接力跑,永远坚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矢志不渝、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创造更加美好、更加幸福的生活奋斗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