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平
最近,在社科界学党史过程中,不少同志提到在抗战时期《江南》(半月刊)基础上复刊的《江南论坛》,并由此重温了一段令人难忘的江南抗战历史,同时,无锡市档案史志馆还将此事编入“无锡百年党史大事记”。我作为28年前筹备复刊并主持《江南论坛》杂志社工作的负责人,对此感慨良多,尤其对这本连结了82年江南地方党史的理论刊物的内涵及其特点,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1938年12月上旬,在中共无锡县委组织下,无锡抗日群众团体——无锡各界抗日联合会(简称抗联会)在梅村成立。次年5月5日,叶飞、吴焜率领以新四军第六团为骨干的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从戴西桥出发东进,于同月8日到达无锡梅村。为迎接江抗,积极配合部队开辟和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共无锡县委组织抗联会,在梅村小学操场召开3000人大会。不久,又配合江南特委创办抗战刊物《江南》(半月刊)。6月底,江抗奉命继续向东挺进,去苏(州)常(州)太(仓)和昆(山)嘉(定)青(浦)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新的抗日阵地。《江南》便随江南特委机关东迁至苏州地区吴县董家浜、沙家浜一带出版发行。1941年皖南事变后,对敌斗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江南社因敌人“扫荡”遭到重大损失,遂与东进社合并,仍称江南社,继续出版《江南》,直到1941年7月,日伪先后在苏常太和澄锡虞地区反复进行大规模“清乡”,《江南》被迫停刊。
《江南》除政论文章外,其他各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内容丰富,导向性、可读性很强。谭震林、叶飞、林枫、张英、吴仲超等党政军负责人经常为《江南》撰稿。它为唤起江南人民认识对敌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坚持抗日、巩固抗日统一战线和发展苏南抗日根据地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抗战时期的〈江南〉论坛》(载《江南论坛》1994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的,它“在抗战时期的革命出版史上留下难忘的一页”。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无锡乡镇企业“一包三改”为标志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以无锡“三为主两协调一共同”为特征的苏南发展经验,享誉全国。在当时的形势下,我认识到,贯彻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就是要深入而系统地总结、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包括无锡地区的丰富实践,并不断加以指导和推进。为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立足无锡、面向苏南、辐射全国的理论阵地。
社科界有人云:“办报难,办刊难,办期刊尤其难。”改革开放不久,要办一本区域性理论刊物,并非易事。但我深深认识到我们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阵地的重要性。在我党创建前后,也就是那个“觉醒年代”,靠的就是老一辈革命家创办《新青年》《新潮》《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杂志,来唤起民众,改造社会,推动革命,走向胜利。今天,在江南这块热土上,我们成功创造出了苏南模式和新苏南模式,完全有必要也有能力创造条件办一本区域性理论刊物。我的办刊想法得到了无锡市委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当年举办《江南》的新四军将领和老前辈们的全力支持。
记得在北京走访和征求新四军老同志意见时,有一位新四军老战士对我说:“当年我们一边办刊,一边战斗,常面临枪林弹雨的袭击,可以说脑袋系在裤带上,钢笔蘸在血水里,有些同志还牺牲了生命。那时候刊物根本不能像今天这样公开发行,如今,我们党掌握了政权,完全应该让它公开发行,而且要进一步办好它。”当我们将恢复《江南》刊名的想法和请求,向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将军汇报后,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时任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彭冲还给无锡市委发来支持《江南论坛》办刊的信函。
作为一份区域性综合性理论刊物,《江南论坛》两次扩大办刊区域,在跨区域的传播上走了一个三部曲。第一部曲,从1993年复刊到1996年,是省内跨市联办的苏南地区的刊物;第二部曲,从1997年到2002年,是环太湖地区的跨省区刊物;第三部曲,从2003年至今,努力办成长三角地区诸城市的信息平台。该刊复刊28年,共出刊300多期、4000多万字,被国内外媒体转载或被各级党政机关和实际工作部门采用后不同程度地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章不在少数。《江南论坛》不仅为无锡和苏南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助力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广泛影响。
至此,人们不仅看到了两个时代的办刊人联手努力,成功复刊,更感受到了两个时代的办刊人不畏艰难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党的文化工作和报刊工作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创新,它恒久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将在党史上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作者曾任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无锡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江南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编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