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从太平桥街到明珠广场

  □周 伟

  我前前后后在梁溪主城区生活了50多年。

  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我在如今的天安大厦身底下原中山路门诊所呱呱坠地。门诊所西北方向三四百米、中山路旁城中直河的西岸,就是我父母当时的家——太平桥街17号。

  太平桥街17号,如今早已湮没在一片高楼大厦之中,当时可是住着各式各样几十户人家的一所大宅院,它原是王昆仑先生一大家子的故居。

  太平桥街,得名于横跨在西河头之上的太平桥,当时是城中直河西岸南北向的一段街道,北起太平桥,南至大成巷口与胡桥街相接处,全长百来米。

  在我出生的第二年,城中直河被填。太平桥、太平桥街、胡桥街、胡桥……随之消失,但太平桥街17号这个门牌直至上世纪70年代才被姚宝巷所代替。

  现今宽阔的中山路,涵盖了原本的老中山路、城中直河、城中直河西岸延绵不断的小街小巷,以及老中山路和城中直河之间、从胜利门到南门鳞次栉比的东西向建筑群。我1964年秋开始在如今红豆大厦身底下的迎样桥小学读书,从已被填没的西河头走出去,沿着原城中直河西岸往北走,一旁的原城中直河已成一条沙石路,比其东侧老中山路的弹石路明显要低一个档次,大风吹起,路尘飞扬。两路中间夹着的那些房屋也拆除了不少,留存的多是东朝老中山路的门面房。

  后来,时称“中山二路”的街上铺了沥青,太平桥街一段也建起了两幢5层水泥楼房(在当时已算是高层建筑),上面几层住户好像是军队复转干部及家属。下面从北到南是金星服装厂门市部、市人民印刷厂门市部、电讯商店、自行车商店、大同书局(后改为大众南北货商店)等,都是当时市里首屈一指的专业商店。我们大院也被拆了一大进,在第三进靠姚宝巷的院墙上开了个小门连通中山路。

  世纪之交,明珠广场建成,新颖的球形建筑让那一片具有悠久历史的风水宝地,又散发出明珠般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