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保健周刊

一些老人“手机瘾”真不小

不能解了寂寞害了健康,“银发网民”享受网络生活也要适度

  近日,一则“65岁老人每天玩手机11个小时”的新闻登上热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近年来,不少老人逐渐跨越数字鸿沟在互联网上开启新生活,甚至一些老人沉迷手机影响健康和生活,这些现象不由让人担心。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建议,防止老年人沉迷手机也需设置“适老模式”。

  老人玩手机上瘾不是个别现象

  据新闻报道,两个月前开始,浙江宁波65岁的刘阿姨就经常感到头晕恶心,跑遍神经内科、脊柱外科、五官科,结果都没看好。后来因为眼睛干涩又去了眼科。她的女儿反映,老人经常刷朋友圈、看抖音、玩棋牌小游戏等,手机后台显示,她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长竟达11个小时。医生表示,用眼过度,导致睫状肌痉挛,也会引起头晕、恶心。给出的“处方”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尽量不用手机”。一周后复查,老人反馈头不晕了,也不恶心了。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沉迷手机不但影响自身健康,还影响家庭生活。72岁的吴老伯最近加入一个学习短视频的群,兴趣正浓。每天十一二点还在群中上传自己新学做的短视频,凌晨三四点醒来也会在群里上传或转发有趣的视频,群里还不时有老伙伴跟他互动,惹得老伴很不高兴:“我本来睡眠就不好,还老被黑暗中发出的微光和刻意调低的声音干扰,每天起来都头晕。”

  另一位65岁的顾老伯迷上“全民K歌”后,时不时引吭高歌来一首。一开始家人还点赞鼓励,后来架不住他又唱又录上传的频率太高,大家不堪其扰,只能躲进各自房间。

  互联网给老人带来新鲜体验

  今年6月在上海电视节互联网影视峰会上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21)》提到,5年来,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网民增长主体从青年群体向未成年人及50岁以上的银发网民扩展,我国已经有2.6亿“银发网民”,比20岁以下网民多1亿。这意味着中老人年逐渐跨越了数字鸿沟,投身互联网平台。

  一机在手开启了老年人的新生活。在锡城一所小学当英语老师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婆婆在手机上关注了“只穿高跟鞋的汪奶奶”“杰儿美食”等小红书博主,这些博主经常分享穿搭、美食,时间长了婆婆也潜移默化改变了自己。饭桌上经常会出现新奇的菜式,讲究的摆盘。接孙女放学前,还会化个淡妆。“我们之间能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多。上次她推荐我买的擦窗机特别好用。”李女士欣喜地说。

  78岁的平老伯通过社区智能手机培训,学会了用手机点外卖。他兴奋极了,觉得自己跟上了时代的步伐。65岁的刘阿姨子女在外地,她通过网络视频课学习了声乐、编织等技能,平时一边做家务,一边通过喜马拉雅平台听故事,觉得生活很充实。

  银发族上网需要设置“适老模式”

  “跨越数字鸿沟通过互联网开阔视野,学习新知,丰富生活,对老人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意义。但享受网络而不沉迷其中,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无锡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杨韵辉说,网络技术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每一个人,以往较少“触网”的老年人迷恋上了手机,既是因为不愿被时代和技术发展的列车落下,也是源于老年生活的单调、孤独。

  对于过度沉迷手机的老年人,杨韵辉建议从三个方面改善。首先,老人自身应该更多地融入社区与邻居互动,通过交流、培养兴趣爱好等排解寂寞。同时提高自身约束力,使用手机时注意时间、姿势和光线。如看到自己喜欢的剧目时,不要一看就是四五集,建议观看一集就要停下来休息休息。子女家人与其担心老人放不下手机,不如自己先放下手机多回家看看。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陪伴和沟通,才是帮助老年人戒断网瘾的良药。另外,全社会应加强养老护老方面的建设。建议互联网平台推出“适老模式”,对老年人群在使用时长、用眼健康、视频内容等方面进行一定的保护与提醒,从而达到“防沉迷”“防诈骗”的目的,帮助老人规避风险。(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