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晚,在无锡大剧院“黑匣子沉浸式演艺空间”内,爆款戏剧作品《窦娥》上演,通过声、光与舞台的相互配合,给现场观众带来不同于以往的沉浸式体验。沉浸式剧目、演出正涌进锡城文旅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化消费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那么,对沉浸式内容的打造能否带来文旅消费的下一个爆款呢?
■沉浸式演出激活剧场
“昨天的演出票几乎售罄,之后几场演出预售情况也很不错,即使有的还带着‘小众’‘先锋’的标签。”大剧院运营中心总监崔建彬告诉记者,日本导演山田由梨的小剧场戏剧《嘿!我失眠了》、龚琳娜与丈夫老锣的龚罗新艺术乐团专场音乐会等都会在这个沉浸式空间陆续上演。
沉浸式的演出,从本质上改变了参与者与作品内容互动的方式。前不久,无锡演艺剧场内,一场名为《拯救小说家》的原创沉浸式话剧进行了预演。该剧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知名剧作家在无锡啼笑皆非的遭遇。与一般话剧演出不同,演员们频繁走下舞台,与观众互动。“先生买把枪吧,只要100银圆。”当演员说出剧中台词,观众没有准备的临场反应令人捧腹,为演出加分不少——“我没有银圆,都改用手机支付了。”除此之外,该剧的出品方原石剧社还邀请观众上台,现场演绎剧中片段,“过了一把当演员的瘾。”两次上台的“90后”观众小蒋告诉记者,这样的感受很特别、很有趣。原石剧社的小米说,这个剧目早在几年前就排演过,今年重新改编,特意增加了观众的“戏份”,就是为了满足观众沉浸式的需要。
随着越来越多的小剧场在锡城出现,如何找到满足市场需要的演出内容成为一个难题。无锡文发演出经纪有限公司总经理奚明告诉记者,沉浸式演出方式是一个较为合适的选择,“这次,我们在演艺剧场引入这一沉浸式话剧演出,期待这个本土剧社能通过提供新内容,给观众以新感受,剧场也能焕发新活力。”
■解构文化消费升级新需求
“沉浸式剧目有很强烈的故事性、角色性和交互性,能够多方位、全角度调动参与者的注意力。”奚明说,随着人们文化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消费需求渐趋多元,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置身事外,更希望获得“完全投入”的状态,并愿意为此“买单”。由此可见,沉浸式演出火爆的背后,是对文化消费新需求的满足。
所以,各种沉浸式体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景区、商场和文化展馆内,逐渐成为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中,提升吸引力的重要“砝码”。上周末,古运河上的沉浸式实景演出《运河四季》继去年运博会之后再次亮相,沿着运河两岸,在跨塘桥、南下塘沿河小铺子、码头弄、大公桥、清名桥、望湖门等点位,歌舞、音画、戏曲、情景剧以及灯光秀等多种艺术手段一一出场,游船载着游客穿行在演出所营造的“行如水间,游于画中”的意境中。“虽然演出是免费观看的,但带动了运河游船的客流,之后固定每周五、周六晚7:00-8:30演出,我们也会通过岸上与游船的互动,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体验。”江南古运河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通过沉浸式演出获得的体验感是独一无二的,有时还能从中交到朋友。”沉浸式演出爱好者余舒告诉记者,自己去过的锡城沉浸式剧本体验馆已经多达20个,他期待锡城能有更多“全沉浸式”的感官盛宴,也期待这些演出能发挥更强的社交属性。
■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强磁场”
据了解,在锡城,不仅仅是演出,锡城公园景区、文化场馆也在筹划影视IP的沉浸式主题化开发和以剧本杀为核心的沉浸式综合游玩项目。“得深挖无锡本土资源和从本土文化中寻找提炼主题,将创意内容和文化内涵植入场景中,形成吸引市民和游客的大IP,并对这个IP进行深入打造。”奚明说,“戏剧幻城”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它通过21个剧场、每天700分钟的沉浸式演出,勾勒出中原文化的全景图。该项目在河南一亮相就成为爆款。
专家表示,演出等沉浸式文旅体验内容在锡城刚刚起步,有很大的迭代升级空间,需要在加强故事情节设计、优化体验上下功夫,提供更优质的文旅服务。在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看来,深度开发沉浸式项目,丰富文旅活动场景,让市民游客感受到城市文化的温度,从而增强黏性,使他们成为接触点和分享触发点,自愿在社群里分享、推荐,才有可能形成吸引更多人了解无锡、爱上无锡的爆款产品。
(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