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太湖周刊

盛小云做客无锡市文联“文艺大讲堂”

期待无锡“书码头”风采再现

  □张月 文/摄

  “无锡对我来说,感情特别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年当中,我有两三个月在无锡演出,因为无锡是苏州评弹的‘书码头’。”7月14日,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做客无锡市文联2021年“文艺大讲堂”。她以“光前裕后,守正创新”为题,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起,将苏州评弹的古往今来娓娓道来。

  盛小云的无锡缘

  苏州评弹拥有四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清乾隆以后,说噱弹唱,自成体系,流派纷呈。苏州评弹以其雅俗共赏、文野并存的艺术魅力,倾倒了无数新老书迷和中外朋友,是江南地区喜闻乐见的曲艺门类,堪称“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是无锡的省级非遗项目,无锡是评弹艺术的后发地,这里曾经书场林立,评弹艺人穿梭其间,盛小云就是见证人。“那会儿,我在北大街、三里桥、和平里、南禅寺等地的书场都表演过,评弹在无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盛小云说,每次到无锡演出,都是一种享受,跟无锡观众聊天,令她受益匪浅。

  这些年,盛小云跟无锡合作,创作了《雷雨》《红豆生南国》《徐悲鸿》等跟无锡相关的评弹作品。讲座现场,盛小云为听众播放了《雷雨》的片段。“这部作品,就是为年轻人量身定做的,两个小时的演出,没有一人中间退场。”盛小云没想到,他们精心改编自曹禺先生经典小说的作品《雷雨》,走进南京艺术学院演出受到了热捧,“还是传统的评弹形式,只是更加突出了人物内心。”盛小云欣喜地看到,在年轻人中,评弹也有市场。

  学艺先学做人

  出身评弹世家的盛小云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师承蒋云仙先生。盛小云出生10个月时,就随父母下放到射阳农村。用她的话说,“十岁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评弹,我的童年是在苏北的盐碱地里度过的”。1978年,盛小云跟随父母回到苏州,她第一次接触评弹是在1980年,感到“特别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此,盛小云这一生与评弹结下了不解情缘。1986年,盛小云以优异的成绩从评弹学校毕业,进入苏州市评弹团。

  “那时候,都是背着琵琶和箱子赶火车、挤公交车,住在书场。”盛小云还记得,有次跟父亲到常州演出,晚上,在住的地方,父亲的面前出现了一条大蛇,父亲一声不吭,跟蛇僵持了十多分钟,最后,蛇自己退了回去。盛小云第二天才知道此事,她问父亲晚上为何不说,父亲回答,如果说了把你吓得打道回府,怎么跟观众交代?在盛小云眼中,那些“跑码头”的日子虽苦,但也是她收获最多的时候,她不仅明白了“学艺先学做人”的道理,评弹技艺也打磨得越来越精。

  评弹艺术再盛放

  光裕社是苏州评弹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行会组织。“光前裕后”四个字也是苏州评弹界传承发展的座右铭。盛小云说,苏州评弹四百年来,一路都在创新。在清朝,苏州评弹是三大流派,现在是二十多个流派;以前,苏州评弹只有长篇,现在,苏州评弹有开篇、中篇,还有评弹剧;传统书目得到整理提高,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编书目陆续涌现;这些年,还原创了评弹歌、评弹与说唱的结合等艺术呈现,令人耳目一新……评弹艺术的创新和改变,让古老的评弹艺术绽放出时代光彩。

  盛小云说,无锡跟苏州评弹的渊源很深,听闻沉寂多年的无锡市评弹团“重出江湖”,盛小云由衷地高兴,她希望曲艺这一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在阵地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能够得到各界更多的支持。她建议,尤其是街道社区,可以多建一些剧场、书场,重振无锡“书码头”。“继承是基础,创新是发展,在开拓创新的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就看你是否有股坚韧的劲儿,坚持做下去。”盛小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