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跃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胡笳十八拍》,而与此琴曲同唱之辞,为古乐府十八章,一章一拍,故名十八拍,此词曲据传为东汉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所作。在蔡文姬逝世大约五百多年后,唐朝诗人刘商在经历“安史之乱”后,以蔡文姬经历为题,写下名震后世的刘著《胡笳十八拍》。再后来他悄然归隐宜兴。历史上,仿照蔡琰写《胡笳十八拍》的很多,包括宋朝的王安石、李纲,南唐的蔡翼,但我以为,在蔡文姬之后,唯刘商之作可视为上乘。
刘商,字子夏,徐州彭城县人,大历年间进士,后出任河南开封的观察判官,并在此任上以身体健康为由,辞官回归田园,从事自己喜欢的诗画创作。历史上的诗人多是性情中人,刘商也不例外,每天喝上二两以后,都要放开喉咙吟唱歌谣。他就是如此的自由自在,放荡不羁。他曾以诗明志:“春草秋风老此身,一瓢长醉任家贫。醒来还爱浮萍草,漂寄官河不属人。”物质生活虽然不富有,但甘淡自守的精神世界只有世外之人才能体会得到。刘商深得两汉和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中奥妙,便仿照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作了刘氏《胡笳十八拍》,诗成以后,传唱一时。《全唐诗》收录他的诗作很多,而最让人称羡的就是《胡笳十八拍》。唐朝武元衡在《刘商郎中集序》说:“及早岁著《胡笳十八拍》,出入沙塞之勤,崎岖惊畏之患,亦云至矣。”经今时的学者考证,刘商《胡笳十八拍》诗中所涉及地名,大致范围似在今天甘肃、宁夏、新疆地区,至于什么原因促使刘商不畏艰苦去边塞,为了绘画,为了探险,还是为了了解胡人生活习性?因为史料的阙如,这就难有什么定论了。
历史上往往因为后人对前人著作的深入了解,加之性格的相近与互相感染,才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如置其身,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有时候甚至觉得对方的性格与经历就是自己的性格与经历。如同近世一些专业演员演某一角色一样,由于入戏太深,常常不能自拔,此谓之“共情”。刘商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写下《胡笳十八拍》,也算得上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一揆。如果从文学史的发展轨迹上看,蔡文姬于建安时期草写的《胡笳十八拍》是将诗由政治性转为社会性的日常生活,而到唐朝中叶,则如白居易所说“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刘商以塞外游历来重述《胡笳十八拍》,自然而然充满着唐朝的气息,既是百姓之疾苦,又是人间之真情。
除了吟诗作赋,刘商还擅于绘画,尤其是山水树石。他起初师法与王维齐名的吴郡张璪,后来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当张璪被贬为衡州司马后,他为自己的这位书画老师作了失落惆怅的诗歌。
或许是刘商一生传奇的经历使然,他喜好修道成仙之术,最后,他来到湖光山色景色宜人的宜兴隐居,与隐士结伴,后来人们传说他飞升上了天。这位浪漫神奇的诗人刘商,也算得上是在江海、山林之间寄托生死的大隐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