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时评

抓住以人为本这个关键突破口

——关于无锡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路(上)

  □ 孙志亮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以人为本(谁来做、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要让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充满自信,规划建设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要高度重视在村民中培育并宣传有良好口碑的乡村领路人。乡村振兴中应做到工作主动、试点先行、操作谨慎、政策配套。

  历史上,中国农村为中国革命胜利、改革开放、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只要我们对乡村和土地怀着不变的情愫和尊重,牢牢抓住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循序渐进做好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乡村就会越来越富饶美好。

  以史为鉴,牢牢抓住

  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

  规划既是为了当下实施绘的建设蓝图,也是为后人明天建设画的规划控制图。城乡规划要维护城乡整体利益,要能够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城乡规划中一定要有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思维方式。1949年以来,无锡城乡规划建设有三件值得大家深思的战略大事,分别是市政府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规划建设直到八十年代初建成的新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及二侧绿带、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民在惠山义务植树、二十一世纪初蠡湖的退渔还湖。

  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以人为本(谁来做、为谁做、做什么、怎么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首先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对乡村振兴充满自信,有回归和共同发展产业、建设并管理乡村的意愿和自觉;其次,规划建设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做到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让乡村生态宜居有乡愁,让各种能人向往乡村、返乡驻乡、回馈家乡,和当地农民共同来振兴乡村;再者是要高度重视在村民中培育并宣传有良好口碑的乡村领路人,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从而引领广大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建立乡村振兴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村民自治、乡村可持续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

  要坚持做好四件事

  工作主动。早谋划早主动,策划好后再规划建设。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物理建筑空间等的设计,更是乡村社会的设计,进而通过产业运行,发起乡村的“自我重塑”。乡村振兴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为规划原则,以生态经济为指导,在不破坏自然经济的基础上,进行效率最大化设计和建设,致力于将产业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居等要素融合在一起,打造可持续发展、造福一方百姓的民心工程。乡村各有不同,乡村之间存在差异,在地形上有山地、平原、水乡等,在位置上有近郊、远城(镇);乡村之间存在贫富之别(包括集体和个人),在资源禀赋上有的乡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有的相对匮乏等;在民众意愿上有的住房已翻建、有的尚未动,有的愿意拆迁,不愿翻建;有的有地可建,有的无地可腾,有的要易地翻建;有的历史上政策、标准不一;有的地方可建民宿、搞旅游,有的没有条件先等等。因此,搞乡村振兴一定先要摸清家底、针对不同乡村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的举措。

  试点先行。选择乡村(社区)班子团结、口碑好、有公心、会做和善做群众工作的乡村做试点。通过试点,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完善系列操作政策,来推动面上的乡村振兴。在试点中要探索重塑规划、建设、管理的工作操作流程及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等。总之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农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期盼。

  操作谨慎。万事开头难,开了头就不难。乡村工作不同于城市,有其自身的特点,关键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心,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关键是我们要正确有序引导。乡村工作有其特点,一是村民有眼见为实的心理,看不到未来实际就不肯轻易相信;二是村民普遍有随众心理,在决策的时候通常会依循"乡绅“的意见;三是群众诉求复杂易变,比如同一件事会出现今天同意明天不同意或者儿子同意父母不同意等不同状况。针对乡村工作的特点,要做到取信于民,就要做到说话算数、干群一致、前后政策一致,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群众之间的事多交给群众协商解决。如谁家符合条件建,谁家可拿补贴、拿多少,谁家有假离婚,谁家有违章建筑,左邻右舍最清楚、最有发言权。

  政策配套。要解决好几个关键性政策问题,一是乡村产业发展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长效建设管理,让农民得益受益问题;三是各类建房审批合法性问题;四是土地利用保障问题;五是资金筹措保障问题;六是各条线协调形成合力问题;七是基层在现场处置决策权问题;八是乡村振兴结果导向、以奖代拨等政策细化落实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政策解释上下统一,要说老百姓听得懂、信得过的话;要真正做好用地长期保障,保持政策连续性;新官也要理旧账、管旧账;要落实乡村班子的待遇,让其没有后顾之忧,敢担责、有权威、百姓认同。

  (作者系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高级规划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