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让文化遗产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生

锡博文物 青春讲述

第二届“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启动

  近日,无锡博物院发布第二届“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去年结项并展出的《与古为新——锡博2020艺术新空间特展》上,首批十位“锡博英才”根据锡博馆藏研究、创作的作品令观众耳目一新。今年,锡博英才计划提档升级,将资助对象放宽到长三角地区的艺术家和学者,试图带来更加多元的观察视角、更加多样的表达方式,深度“激活”锡博馆藏,让文物融入现代生活。

  藏品应为更多人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是座宝库,要让传统文化的热潮得以持续,就需要让更多的艺术家从博物馆里获得灵感,形成创作。”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肖炜介绍,锡博正致力于建好线上数字博物院,通过院藏资源的公开,方便更多人走近馆藏,了解藏品背后的故事,为其再创作、再加工提供便利。目前,锡博官网上,锡博37000多件馆藏文物都有了详细的图文介绍。肖炜表示,博物馆所起的作用,只是协助和服务。博物馆的馆藏资源属于全人类,它们应当被更多人看到和使用,而锡博英才计划的实施,正是鼓励更多人亲近馆藏,走近历史。首届锡博英才计划的实践也证明,围绕藏品的多维度研究和艺术形式的表达,正在出现。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陈香去年入围了锡博英才计划的“无锡博物院儿童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研究”项目。她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三个维度对锡博文物及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最终形成了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陈香透露,今年,她打算从运河文化切入,探讨数字技术手段与馆藏相结合等话题,让文物真正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另一位入围者张啸以抗战时期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出版的27期《大众报》和《东进报》为研究对象,形成了35000字的研究论文《从无锡博物院藏<大众报><东进报>考察1941年前后苏南东路抗日斗争》,“在展览中,论文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并配以报纸原件实物展出。”张啸还参与了展览现场的“小课堂”讲课,让苏南东路抗日斗争的历史为更多人知晓。

  锡博英才2.0版出炉

  青年艺术家和学者走进无锡博物院的库房,研究馆藏、创作作品、写就论文,最终形成的展览上,院藏文物和研究成果并列展出,上演了最为直观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被媒体誉为“让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实践,在全国博物馆界成就了一个展览展示的新模式。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博物馆处处长车宁在《〈唐宫夜宴〉能否带起超炫中国风?》一文中点名表扬了无锡博物院,称其“与古为新”展览融古铄今,激发了青年艺术家的创作欲和研究欲。艺术家们通过参与展览,向公众阐述了创作过程与心得,观众既可从中欣赏到无锡博物院最具特色的馆藏精品,又可窥见江南文脉在赓续绵延中的传承创新。

  首届锡博英才计划入围者、“90后”艺术家颜有为的课题是《西林园景图·遯谷新解》,主要以锡博馆藏《西林园景图》之二《遯谷》为蓝本进行综合材料壁画的再创作。他专门跑到明代西林园所在地、现锡山区安镇附近挖取泥土,“使用无锡本地的泥土,绘制无锡本地明代绘画,很有意义。”在颜有为看来,老画新解,不仅使画作具有现实意义,也增加了观者对作品的视觉、触觉感受。据悉,今年的“锡博英才计划”将以长三角一体化的视角来寻觅人才,辐射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各文博单位、艺术机构、高等院校以及相关研究机构的艺术创作者和专业研究人员,而对该计划进行持续化、品牌化的打造是锡博的目标。

  传统文化的创新之路

  传统文化的时代解读,离不开年轻人的讲述。“锡博英才行动”青年人才资助计划让年轻人深度参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参与文物保护与利用。无锡博物院藏有吴冠中的油画《杜鹃与雪山》。“吴冠中曾说,‘艺术上,继承而后叛逆,是艰巨的创新。’”首届锡博英才计划入围艺术家、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李建鹏深受艺术创新思想的影响,他的油画创作项目《吴门故地》,选取吴地的白墙黑瓦民居街巷为主题,在画面布局及艺术表现语言营造上,强调东方形式美学,在吴冠中提出的“形式美”绘画美学基础上深入实践东方美学精神。

  河南卫视的节目《唐宫夜宴》,让古画“动”了起来,传统文化与年轻人破圈相拥;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为线上线下的热销品……传统文化正以全新面貌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期待更多跨界的表达,让文物能突破边界。”肖炜说,想要成为一家研究型的博物馆,不仅要对文物本身深入研究,还需要跨学科的力量。而在国外,已有很多博物馆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的成功先例,比如旧金山探索博物馆自1974年成立以来,就设置了常驻艺术家项目,至今已吸引了数百名艺术家和表演者加入。博物馆的收藏包罗万象,多学科交叉将成为博物馆展览策划的重要源泉和动力,锡博英才计划正努力为传统连接现代打开一条通路。(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