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太湖周刊

周宇:了不起的“业余”编剧

  周宇常常称自己是一个“业余”剧作者,这并非自嘲,她的主业是群众文化理论研究和诸多行政事务,只有在不多的业余时间里,才拥有难得的异想天开的自由。她乐在其中,也很珍惜。

  周宇当年报考了南京大学古代文学专业,因为一分之差被调剂到戏剧专业。研究生学习期间,她懵懵懂懂闯入了戏剧之门,而真正促使她踏上戏剧创作道路的,是2016年某天罗周老师从南京打电话邀请她参加江苏戏剧讲坛。仅仅一年之后,她的剧本就在同样的活动中成为大家研讨的对象。接下来的五年里,周宇多次参加了戏剧讲坛和新剧本的相关辅导,还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昆曲编剧人才培养、文旅部全国戏剧评论与创作人才培训班等,师从张弘、罗周等前辈,剧本创作水平日益精进。

  周宇的创作得益于其扎实的古代文学功底和对于历史的浓厚兴趣,她沿袭了张弘和罗周两位老师对戏剧建构和技巧运用的见解,以“情与趣”的展现作为戏剧的最高审美,用人性为烛关照小人物的命运与时代,力图创造出五彩斑斓、浓淡相宜的戏剧世界。

  “这种创作手法是较为古典的,它与元杂剧和清代以来流传甚广的《缀百裘》中折子戏的创作如出一辙。但它又是极为现代的,因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人物,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情感。”周宇说,“挖掘出一个时代特有人物之特有情感,就是摹写一个成功剧作的关键所在。”

  张弘老师常说,“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编剧培养,是先去学个几年中文,有了一定的文学积累之后,再开始着手学编剧”。这话仿佛是为周宇量身定制的。古典文学宝库是取之不尽的财富,当代的戏剧实践则丰富了周宇对舞台的认识和对戏剧的理解。从令人敬重的前辈那里,周宇又渐渐懂得了戏剧之中“内容、题旨、层次、文字”的真谛,也开始慢慢摸索出属于自己的戏剧之路。

  剧作家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情感比一般人要深刻,她必须赋予历史人物新的灵魂才能感动观众。昆曲剧本难写是业界公认的,昆剧《豫子刺襄》是周宇的原创作品,获得2018年江苏省戏剧文学剧本一等奖。她以当代的眼光回望春秋时期悲歌慷慨的复仇故事,使之焕发全新的人性光彩和时代气息,实现创作者与受众最广泛的共识和共鸣。这也是无锡首次获得江苏省剧本创作最高奖。

  周宇说:“我很享受业余剧作者这一身份带给我的创作自由。我之前的创作以古典题材作品为主,因为古典题材是‘基本’,是熟悉和掌握创作技巧的必由之路。我比较偏爱蕴含中华文化特质或者本土元素的题材,喜欢以小见大,如《五纬当官》西水仙庙的故事折射出明朝末年士人的坚守与挣扎,《原》中的商周旧事则表现出华夏民族和平之意志等。因为在我们的时代,中华传统的许多元素和精神印记已经被淡化,这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能够以现代人之视角重新挖掘中华精神之美,让世人知晓我们曾经有过的不为人知的伟大,我觉得未尝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塑造每一个人物的时候,我都设法把他(她)想象为我身边熟悉的一位朋友,他可能会有很多过往与细小的习惯,也正因为如此,才生动而可爱。我常常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人物与历史,将之放置于与‘我’等重之处,去称量他们的悲伤与欣喜,寻找人物行动的逻辑线并进而接近他们的内心。虽然他们不会活过来,但是在我的笔下,我相信他们是活着的。所谓创造人物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探究自我内心的过程,艺术家只有通过不断拓展自身,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臻善臻美。”

  人物简介

  周宇,1989年生,江苏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无锡市戏剧家协会副秘书长,现就职于无锡市文化馆。毕业于南京大学戏剧影视艺术系,2020年江苏省紫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优青培养对象,入选2018年文旅部戏剧评论与创作人才培训班、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昆曲编剧人才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