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麦饼黄,麦饼香

  □吴仁山

  过了立秋特别是处暑,虽离中秋节尚有一段日子,但天气渐凉,于是无锡乡间不少农家便开始做麦饼了。因为此时正值农闲,加之有不少孩子在家过暑假,大人早早做起麦饼,也算是给他们“解馋”了。

  在无锡农家所有自制的能称为“土特产”的食物中,最令我痴迷的就数麦饼。记得孩提时,待初夏麦子收割后,许多孩子就盼望家长能将麦子尽快磨成面粉做成麦饼吃,麦饼是当时乡村许多孩子甚至大人的主要零食。因为与农家其他糕点、粽子或汤团等食物相较,麦饼不仅方便携带,而且保存时间较长。无锡有句老话叫“八月半,糖馅麦饼镬里熯”,说的就是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无锡乡间农家做麦饼的情形。记得那时暑假,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到外婆家去,外婆给予我们的美食就是麦饼。当时的月饼,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才吃得上。

  在无锡地界(江阴、宜兴除外),历来有东边荡口、鸿声一带麦饼厚实,西边阳山、陆区一带麦饼轻薄的说法。这是因为东边地界所产的主要是推酥麦饼,皮厚馅实;而西边地界主产的大麦饼则皮薄馅稀,甚至无馅,仅在中间抹了点咸甜适中的葱花猪油。两边麦饼共同的特点是,两面都呈金黄色,且上面均撒些许芝麻,一为点缀,二为增香。

  推酥麦饼,首先做的活就是揉面团,面粉加水揉搓,直至变成韧性的面团,再倒入菜籽油或猪油继续揉压,让油吃进面团里,使其表面呈现光溜溜的淡黄色。接着便是“起酥”,其中的秘密主要在于油酥,做饼人要将乳白色呈膏状的猪油加面粉反复揉搓,滑腻的油脂被干燥的面粉搅和成亚光色,这样油酥便做好了。接下来,按1:2的比例,把油酥包进面皮,收口捏紧,用擀面杖滚压成酥皮,再卷成长条状,一小段一小段地揪成小面团。将馅料塞进面团,收口搓圆,用模具压成圆形的麦饼生胚,一般每只重65克左右。最后便是将生胚放入锅中烘烤十几分钟,烤至金黄色就可以出锅了。咬一口,酥、韧、糯,满口清香。

  而阳山、陆区一带的麦饼为何轻薄?也与其独特的做工有关。该地麦饼的主要原料就是面粉,做馅的大多是芝麻、猪油和白糖。做饼人揉好面团后,用擀面杖将其压成薄饼,两面粘上芝麻,然后入锅烘烤,不一会儿就变作金黄色。此种麦饼往往放上几天就不脆了,但只要放在火上烘烤一下,冷却后就能恢复香脆口感。早些年,当地人做饭时候,常把大麦饼放在炉膛边沿烘烤,视之为饭前“垫饥”之物,也算得上是那时候最美味的零食了。现今,那里又出产了一种入口嘎嘣脆、喷喷香的“风吹饼”,因其薄似纸张,似乎被风一吹就会飘落而得名。

  前些天,一位家住鹅湖镇的朋友来探望我,捎来一盒他自家做的麦饼。这麦饼不厚也不薄,每只大概重35克左右——很适合我早上吃一个饼子、喝一碗稀粥的胃口。特别是其中的馅儿,少了很多猪油和白糖,以菜籽油、梅干菜和猪肉糜为主,饼面上的芝麻也多了不少,吃上去不再甜腻腻、油滋滋,非常契合现代人追求健康饮食的理念。虽然看上去土里土气,但在我眼中却丝毫不比洋气的月饼逊色。没几天,这盒麦饼就被全家人一扫而光,买回来的月饼却少人问津。

  据说,如今无锡市面上,最常见、最“吃香”的仍是荡口、鸿声和阳山、陆区这东、西两边的麦饼。捎麦饼给我的朋友说,前几年,他村里的食品专业户就尝试做清淡口味的麦饼,现已通过网络卖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好几个城市,且非常俏销。看来,只要乡间的麦饼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翻出花样,就将成为乡间崛起的又一致富产业。

  我永远珍爱这乡间至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