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 灵
如若撑起记忆的长篙,探寻过往人生道路中的“宝藏岁月”,洛社是一个怎么也绕不过去的地方。隔着岁月的层峦叠嶂,依旧能感受到洛社澎湃的豪气和缠绵的温情。在历史上,“书圣”王羲之曾在这里泼墨挥毫,民族英雄李金镛捐资重建洛社石拱桥,“电池大王”丁熊照以“大无畏”精神创业奋斗……人文荟萃,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交相辉映。洛社,是充满传奇的江南热土,是让人恋恋不舍的温润故乡。于我而言,洛社是儿时的记忆,是成长的履痕,也是多年以后挥之不去的念想。
记得小时候母亲工作的小厂,和洛社一家鼎鼎大名的业内大厂有业务联系,几乎每月,母亲厂里都会通过船运方式,沿着大运河,把生产好的木板箱运往洛社。母亲也曾在洛社给我买回了当时很稀罕的发夹,我欢喜不已,戴在头上在学校里“招摇而过”。有一次,母亲答应带我一起去洛社——这个对我来说堪称“天外之城”的地方。在心潮澎湃了一整晚之后,我乘上了开往洛社的柴油机船。船只在运河里“突突突”冒进,大片雪白的水花忙不迭地向两侧涌动溢开,我坐在船头,遥望着洛社的方向,心里开心得像花儿盛开。
那次洛社之行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深刻的印象。敞亮的厂房、曲水流觞的花园,以及一大桌精致豪华的美食,凝练成岁月中的惊鸿一瞥,长久盘踞在我记忆深处,成为儿时一个难忘的“高光时刻”。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家厂叫“洛社柴油机厂”。也因为那次难得的洛社之行,大学毕业之后,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洛社作为我工作的首选地。说来也是凑巧,那时,我妹妹在洛社工业学校读书,我爸爸被厂里派遣到洛社工作一年,而我也阴差阳错突然来到洛社……在世纪之交的那一年,我们家三口人在洛社相聚,让我这个一直对洛社别有“情愫”的人终于有了一次和心目中的温暖家园进行亲密接触的机会,结结实实、毫无罅隙地触摸到了洛社的肌理和温度。
洛社虽然是镇,但规模完全称得上一个小县城,俨然有富甲一方、卓然不群的气派和风度。这里,街道宽敞人口稠密,各色商店鳞次栉比,让人既能享受都市的热闹与便利,又能领略隐居一方的安逸与坦然。在我工作的洛社高中的操场上,时时能看到蓝天上躺着大朵大朵慵懒的白云,在阳光下折射出迷离的光彩,风一来,似乎动了一下,又似乎什么也没动,像一幅静止的油画。夜晚时分,洛社刹那间热闹起来,处处灯火通明,有光着膀子的工人在烧烤摊前大快朵颐,也有衣着时髦的年轻人出入舞厅、酒吧,体验夜生活的魅力。想来,那个时候的洛社是领风气之先的,是努力跻身于时尚前列的,充满激情活力和蓬勃生机。莫问酒家何处有,人间值得在洛社。
计划赶不上变化,一年后,我离开洛社。此后二十余年间,也曾回洛社数次,每一次回去,都能闻到昔日熟悉的气息,同时,惊诧于洛社飞速的变化。岁月倥偬淹没了很多人事,但总有丝丝缕缕难以割舍的回忆将我与洛社长久地牵系在一起,在时空的间隙里隐约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