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郭瑞卿的画室,墙上挂着一幅幅书画作品,两个书架被各种书画集册、绘画理论书籍堆得满满当当,右侧是整面的磁铁白墙,大幅的宣纸旁边,两幅小样草稿已经完成,“先构思一下,再来进行整幅的创作。”在这个不足20平方米的画室内,画画、练字、看书就是他的全部日常。
顺理成章的学艺之路
郭瑞卿出生于河北邢台,受爷爷影响,从小便对毛笔和宣纸有种特殊感情。“过年的时候,帮着爷爷一起写对联、画福字,每天接触毛笔就跟用筷子一样平常。”郭瑞卿说,自己从小就“宅”,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找字帖临摹。
初学时,进步很快,“但毕竟是孩子,玩心重,难免有偷懒懈怠的时候。”于是,爷爷就给他立规矩,要求他每天在报纸上练字,雷打不动两张纸。每天练字的习惯就这么坚持了下来,“软笔也是造型艺术,写字给我打下了绘画的基础。”上了美术高中后,郭瑞卿开始系统性学习绘画,之后顺理成章地进入美术学院继续学习。大二选择国画专业之后,他的天赋得以充分展现,在校期间就曾多次获奖。
毕业后来到无锡,也是机缘巧合。“当时只知道是个画家辈出的江南城市,毕业那年,虽然很早就关注了无锡市书画院的招聘信息,但打算投简历时才发现,已经过了截止日期。”郭瑞卿说,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画院电话,被告知还在简历审核期,于是,他投出简历,并顺利通过考核,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三千年吴文化的滋养、太湖山水的孕育、工商繁华的支撑,使无锡地区的绘画艺术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郭瑞卿说,当时决定来无锡,也是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精进和提升自己的绘画能力。
南北兼容的年轻画家
“很有创造力,积淀很深的年轻画家。”“青年国画家郭瑞卿的作品兼具南北之气,有气势兼气韵。”郭瑞卿的个展现场,前辈们这样评价他。硕士师承白云乡,后又入国家画院何加林工作室,通过南北名家门下的磨砺,风格气韵自然兼得矣。
“80后”的他是一个极富活力、创造性的年轻画家,他用自己的画笔不断探索既有传承又符合当下时代审美的风格。江山礼赞、时代新貌、红色圣地、乡情故土、社会建设、美好生活……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他用手中的画笔描摹着或博大雄浑、或清隽俊逸、或古朴高雅的时代主题。
在他的创作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传承与创新。《陕北初雪》中,通过与众不同的作画视角,情景交汇,落笔有神,意趣相生,文出画外。《柴门木色新》《雨洗秋山净》等作品中则表现迤逦秀美的山乡景色,一勾一皴、一色一线,一花一叶从传统中来,又出落得真诚朴素,《南堤春晓图》《良夜如水》等作品则活泼而明亮。
他的作品虽然主题各不相同,却有着相同的特点,那便是都在传统的笔墨功底上,坚定地继承与发展,并体现出强烈的探索精神、积极的思考、饱满的创作热情和大胆的创作实践。
不断探索的艺术精神
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郭瑞卿平和且谦虚严谨的态度,“我画得还不够好,作品在颜色和造型的处理上都还不太到位,用笔也做不到一以贯之,还有很多的调整空间。”采访中,郭瑞卿多次表示,艺术之路永无坦途,需要不懈探索。这是艺术创作的难度,也是艺术创作的乐趣。
他特别喜欢外出写生时,能与各地画家大咖们聊创作,“出了校门,学习的机会少了,我很珍惜每一次与老师们交流的机会。”就是这样,他在不断自省中,精进画技,同时寻找着自己充满个性的情感表达。未来,他会以更多的自我观点、绘画语言,用极具特色的表现手法,展现出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表达对当下社会的关注。(韩玲)
人物简介
郭瑞卿,2009年硕士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导师白云乡先生。2014年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何家林工作室。2017年结业于文化部全国画院创作人才培训班。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江苏省青联委员,无锡市青年岗位标兵。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无锡市青年美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