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郁枫:在古老瑰丽的文字间上下求索

  “四年一届的国展是检验创作的大舞台,我虽然工作繁忙,但还是做了认真准备。我擅长篆书,投的也是篆书,选了《古诗十九首》的首篇《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是中国最早的文人五言诗,而小篆是我国古老的文字,二者是比较契合的。创作的时候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一稿不行,就再调整。”谈及入选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无锡书法家郁枫显得有些云淡风轻,但这背后难掩他日复一日的努力和对篆书艺术的求索与热爱。

  心怀敬意 追寻古意

  初中时,郁枫跟随启蒙老师从隶书入手学习书法,至今已逾30年。“当时,濡墨挥毫,或临或写,随意挥洒,每能自得其乐。”写字对郁枫而言是夜阑人静一件快乐的事。

  郁枫珍藏着他的第一本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西狭颂》碑帖,定价三元二角。时至今日,只要翻起那本发黄的碑帖,郁枫仍倍感温暖亲切,它把郁枫领入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书法世界。那之后,他有空便去书店搜罗各种碑帖。每次得到新出版的碑帖,他都会迫不及待地去临写,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都有涉猎。临帖的爱好一直伴随着郁枫,展纸挥毫间,凝神静气,繁忙与俗虑尽消。

  篆书是中国五大书体之一,其结体严谨、端庄雅正,线条悬针垂露、婉转流畅,古老瑰丽的文字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令郁枫为之深深着迷。业余时间,郁枫也把更多精力用在了临习创作篆书上,每至夜深,望着废纸满地,仍乐此不疲。

  篆书天地 上下求索

  郁枫书法的主攻方向是篆书。篆书这种文字现在已经不通用了,但在清代有很大的发展,这与当时考据学、古文字学、金石学昌盛有关。篆书字形古老,不为常人所识,要求书家具有一定的文字学功底。

  郁枫习篆,从清篆入手,在石鼓篆书上着力甚多。石鼓文对书坛的影响以清代最盛,得到很多习篆者的偏爱,最著名的莫过于“石鼓篆书第一人”吴昌硕。吴昌硕对石鼓文虔诚的学习态度和常新的创作状态,启迪了无数习篆者,郁枫就是其一。他一边学习吴昌硕的石鼓篆书,一边研究清人的习篆方法,关注清代的古文字热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入思考,深受启发。

  篆书学习,涉及古文字、字体、笔法等诸多问题,学习清人篆书只是第一步,唯有追本溯源。由此,郁枫开始以金文为日课,《石鼓文》《散氏盘》《虢季子白盘》等金文原拓,都是他取法的对象。

  郁枫将自由的金文融入规范的小篆中,以丰富小篆用笔结构的变化,增强线条的质感,追求古雅的气息,结体、用笔更加生动。业内评价其篆书,轻重相合,浓淡相间,干湿相辅,静动相生,气质高雅。

  书法之路 越走越远

  郁枫的篆书作品上,落款用的是行书,显现出他习书的路子之宽。业内人士指出,落款书法是一个人书法综合修养的真实反映,而当代不少书法作品,正文水平也许很高,但落款往往不尽如人意。郁枫的行书落款规避了这一问题,以米字为基础,转益多师,因为有篆书的功底,他笔下的点画不做作,力度和气息都自然而生。郁枫的每一件作品,主体与落款都能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作品整体增色不少。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郁枫的篆书作品入选了,那是对他坚守篆书创作的重要肯定。第十二届全国书法篆刻展,郁枫的篆书作品再次入选。这次国展,更为严格,增加了面试环节,郁枫将其视为一次难得的学习提高机会。面试地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面试之余,郁枫赴青铜器博物馆参观学习,受益良多。

  对于郁枫而言,书法给他带来的更多的是内心的充盈。虽然公务繁忙,但他仍坚持翰墨抒怀。闲睱之时,清茶一杯,开卷展纸,人生之乐莫过于此,作品之意也由此生发。“70后”的郁枫还很年轻,他的书法之路也会越走越远。(张月)

  人物简介

  郁枫,无锡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青年分会主席,江苏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无锡市书画院特聘画师,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研究员。书法作品获第二届江苏书法奖提名奖,第五届书法百强榜二等奖,第四届林散之江苏书法作品双年展优秀提名奖,无锡市第三届群芳奖书法金奖。书法作品、理论文章多次在《中国书法》《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美术报》等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