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艺术,让公共空间“活”起来

  □朱 蓉

  随着艺术观念和社会需求的纵深发展,学界和部分艺术家逐渐开始注重公共艺术与特定地域、生活社区及特定公共场所的特殊需求而思考公共艺术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多维关系。在江南大学范晓莉副教授的新书《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中,关注到公共艺术生成过程与特定区域生态环境中的历史、自然、人文和现实生活的对应关系,体悟和强调了当代公共艺术的若干价值取向及实践方法,如强调和响应“在地性”“互动性”“参与式”“生长式”及“生态性”等概念和内涵。该书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认识是主张对于城市及乡镇居民的主体地位的优先和尊重,是倡导在公共资源的投入与艺术文化建构中对于人及社群利益的关切和地方文化的维护,是贴近社会民生和城市基层文化艺术建设的内在需求。作者范晓莉论及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新类型公共艺术的根本要义,在于着重探讨艺术融入社区建设的目的和方法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包括其程序和实施办法的科学性和合法性。作者认为,艺术的介入往往改变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性质,使之具有新的意义和公众参与性。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公共艺术作为城市中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联结,无时无刻不在呈现人类的生存状态。自然生态的物种多样性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和谐,同样,城市生态系统也需要多元化的结构和功能来保证其稳定的发展。城市文脉是城市生态的内在结构,它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城市文脉的追溯是对整个城市生长性的反映,不仅可以保留住城市的记忆,对城市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该书在实践层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在无锡市本地社区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以艺术的名义搞垃圾”社区系列公共艺术项目活动,通过艺术设计院校专业人士和当地居民的共建模式,提高居民对周边环境的关注度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社区活力和凝聚力,复兴社区消极景观隙地,为社群生态更新与日常生活复归进行了艺术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