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手机朋友圈中,见到几位朋友聊起各自购买保险的经历,有朋友吐槽对这些年购买的保险产品并不满意,似有被忽悠的感觉。其主要原因在于,有些保险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保障责任都没有明显提升,仅是换了个产品名称,也就是旧产品披了“新马甲”,并随意标注为“网红产品”。此种老套路,无疑让购买者“倒了胃口”。
当今,由于互联网营销大行其道,不少保险公司的营销手法也不断创新、翻新。不可否认,互联网技术的推广运用,较好地提高了保险服务的触达率和覆盖率,使越来越多的购买者能够享受到保险保障。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个别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营销者“行为不端”,导致保险营销似有“变味”的感觉。近年来,锡城互联网保险产品的投诉率和退保率均持续攀升。这说明有一些购买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推荐购买了并不适合自己或家人的产品。
究其原因 ,主要是有些保险公司推出的并无多大特色的保险产品,经过保险经纪公司和互联网营销商的巧妙包装,原本普通的医疗险、意外险,就摇身变成非常吃香的“明星产品”“网红产品”。然而,细读这些产品的条款不难发现,这些产品与过去同类产品相较没有多大新意,某些条款被无端夸大有“超级能量”。前不久,中国银保监会消保局对两家保险经纪公司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就是这两家公司因为未按照规定使用经批准或者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令陷入“套路”的购买者并没有得到适合的保险保障。
因此,从行业发展角度看,保险姓“保”的定位不能变,保险营销应有度。想要获得更多的客户信任、取得更亮丽的销售业绩,保险公司不但需要在产品设计、理赔服务等方面多下功夫,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营销者也必须在与客户交流沟通、精准服务方面再加把劲。这些年,中国人保财险无锡分公司、国联人寿公司等保险机构均注重摈弃营销旧套路,将产品开发、销售等方面的规定做得更为细致,从源头上规范了“首月0元”、长险短做、渠道费用畸高等行为。又比如,我市推出的“医惠锡城”商业医疗保险,由于保险保障范围广、条款内容清晰明了,真正能让购买者获得实惠,因而受到广大市民追捧。
当然,市民选择保险产品时,也不能贪图便宜,必须认真阅读保险合同条款,明确了解购买产品的保障责任、缴费方式等,努力避免陷入前脚投保上当、后脚退保吃亏的尴尬境地。(刘兴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