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保健周刊

一个个古老诊法,让八方患者慕名而来

传统医药创新不离宗,无锡“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省“非遗”项目黄氏喉科疗法

  省“非遗”项目刘氏骨伤疗法

  眼下正是市民准备膏方进补的时节,在无锡市中医医院、江阴市中医院,膏方专家们正为广大市民和患者忙碌把脉,量身定制膏方。前者的膏方沿袭了江苏省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龙砂医学诊疗方法制作而成,后者则是融合了国家级“非遗”项目江阴致和堂膏滋药制作技艺,两者都备受患者青睐。近日,记者从无锡市卫生健康委获悉,无锡目前已有传统医药类国家“非遗”项目1项,省级“非遗”10项,市级“非遗”14项。“加强传统医药类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有益于国家中医药事业的繁荣,最终目的是惠及患者。”无锡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传统医学项目历经数百年仍受患者追捧

  临近年底,天气转凉,一些忙得突然失声的患者,通过“黄氏响声丸”重新亮嗓。在无锡市中医医院,黄氏喉科第十代传人任思秀介绍,“黄氏喉科”自第一代黄文炳于清康熙、雍正年间创立,至第八代黄冕群已声名大噪,享誉全国。第九代传人黄莘农整理黄家祖传验方“响声方”并加以多处改进,献给国家,开发了新一代“黄氏响声丸”。目前无锡市中医医院中医喉科保留和继承了黄氏喉科疗法的传统特色,在各类嗓音疾病、顽固口疮、扁桃体炎等的治疗方面独具特色,彰显这一江苏省“非遗”项目的优势。

  俗话说“十人九痔”。无锡市中医医院“丁氏痔科疗法”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多年来,以中药熏洗法、中药外敷法等疗法,“痔科止血合剂”等口服制剂,“痔科生肌散”“消肿止痛膏”等外用制剂,解决了难以启齿的烦恼,成为很多患者离不开的江苏省“非遗”项目。

  在江阴,朱氏诊法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康熙年间,是近代在澄、锡乃至江南等地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中医流派,为江苏省“非遗”项目,目前接受这一诊法的患者仍然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朱氏诊法现传承人、江阴市中医院副院长花海兵介绍,朱氏诊法首创“脐腹诊”“咽喉诊”,在辨证、诊断上独树一帜。通过脐腹诊按切患者脐部动脉,医生就能了解患者“肾间动气”,适用于重症外感热病及复杂的内伤杂病辨证等,通过咽喉诊察看咽喉蒂丁长短、色泽,有无红点,就能分辨内伤、外感、虚实等证候。

  “非遗”活态传承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兰女士长期被过敏性哮喘折磨,面黄肌瘦,生活里一有风吹草动,感冒就找上她。在无锡市中医医院的龙砂门诊,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院副院长陶国水根据她发病与就诊的时令节气特点,经过两年的龙砂膏方调理,使她摆脱了激素类药物,身体逐渐康复。之所以有这样的疗效,实际上是帮助患者调动了自身正气对抗疾病,体质改善了,才达到了“不治病而病治愈”的效果。陶国水介绍,“龙砂医学诊疗方法”是省级“非遗”项目,实现了活态传承,在重大慢病疑难杂症上发挥着优势特色,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目前的两位代表性传承人是顾植山和黄煌教授。顾植山教授深入阐发了运气学说中三阴三阳开阖枢等重要理论,发掘推广了“三因司天方”的临床应用,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疫病预测预警课题方面的研究成绩卓著。黄煌教授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药-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经方体质学说。目前龙砂医学的海内外弟子已有1000多人,遍及国内32个省级行政区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瑞士等多个国家。

  传承和创新,让传统医药项目注入更强的生机活力。无锡市中医医院刘氏骨伤疗法第四代传承人王建伟介绍,早在100多年前,无锡玉祁人刘济川在习武行医中逐渐形成了刘氏骨伤疗法,以熟练手法为主要,以内服外敷为助治,成为骨伤患者的福音。一代代刘氏骨伤疗法传承人不断丰富刘氏骨伤疗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伤散”“消肿膏”“颈康合剂”等一批经典验方经现代工艺加工后成为明星制剂产品;当年的纸质铅丝小夹板也历经数次改良优化,如今正在研究第四代3D打印小夹板,其精准度更高,疗效更好。随着对传统疗法的现代化研究不断深入,刘氏骨伤疗法理论体系日臻完善,刘氏骨伤疗法传承人相继提出“骨折逐渐复位”“益脾健运以促资化、滋补肝肾以壮骨强筋”等学术思想,入列江苏省“非遗”项目的刘氏骨伤疗法,成为远近闻名的中医骨伤品牌。

  期盼更多项目入选“非遗”惠及患者

  传统医药项目是治病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的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记者了解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已公布的4批10类1372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医药仅有137项,不到10%。中国传统医药的方剂、疗法不下10万余种,而国家级“非遗”项目却只有百余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已入选的“非遗”项目,也面临着传承人断层问题。“非遗”是活态传承,传承人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很多中医诊疗技术需要长期学习并通过实践方能领悟掌握,因此愿意传承的人逐渐减少。还有些民间中医有独特的治疗方法,在实践中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尚未获得国家认可,也不利于技艺的传承。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要及时遍寻和培养有志于传统医药项目的年轻人,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应增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有利于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传承和发展。此外,加强民间中医普查工作,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医药项目,让更多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医药财富惠及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