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太湖周刊

葛昊翔:紫韵瑶光 不惧创新

  宜兴这座江南小城有紫砂、青瓷、彩陶、均陶、精陶“五朵金花”,从事这些门类的匠人们往往各司其职,而葛昊翔却想要将它们兼容并蓄。

  ■ 敏而好学 兼容并蓄 ■

  1997年,葛昊翔进入彩陶厂工作,师从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邱玉林。邱玉林坚持彩陶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在泥料、釉料、烧成等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开创了现代彩陶的独特风格。邱老师言传身教,葛昊翔受益良多,耳濡目染中对釉水调配、装饰等也颇有感觉。而后,一次偶然的机遇,又让葛昊翔与顾绍培老师结下不解之缘。

  起初,葛昊翔与很多年轻人一样,喜欢模仿老的器型。后来他发觉器物的比例、大小、尺寸或许能模仿到位,但神韵不足。顾绍培老师告诉他,做陶瓷并非是外观上的模仿,每个线条转折的处理都很关键。好比直线与直线、曲线与直线的过渡就很有讲究,不仅能体现各个时代的特征,还能展现壶的“精气神”。了解了这些造型艺术的“秘诀”,葛昊翔的陶瓷技艺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葛昊翔的好学,不仅体现在紫砂专业的学习中,还有对中国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持续投入。他拜入园林、茶道名家殷继山门下。殷先生学富五车,收藏广博,琴棋书画无一不好。葛昊翔常常带着自己的新作驱车前往太仓,向殷先生请教。久而久之,他眼界拓宽了,各种工艺技法也愈发娴熟。

  ■ 精于釉色 熠熠生辉 ■

  葛昊翔长期进行紫砂宝石釉工艺的研究,这一工艺是以紫砂为胎体,宝石釉为釉水,通过窑变的复杂工艺过程,让陶瓷艺术呈现不一样的风格。宝石釉与紫砂完美结合,是葛昊翔的艺术在业界的标识。即把天然的宝石加入釉料中,达到宝光内敛的质感,继而通过宜兴紫砂这个独特地域载体来创作艺术作品。

  他反复试验各种釉色、传统烧制方式。终于,器物也给他了最好的回馈——不同釉色赋予了紫砂不同的美感,质感如玉,熠熠生辉,渐显宋代五大名窑的艺术风采。

  从事釉料研究20多年,家传品牌“宜兴葛窑”已经形成玳瑁釉、烟翠釉、翡翠釉等十多个系列100多种配方,釉与造型的结合,釉与火的变化,成为今天“宜兴葛窑”突出的特色。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从单纯的手拉坯到灰黑对话;从缤纷的釉色变化,到金属光泽的火痕交融。风格华丽中却见内敛,稳重而充满生机。”

  2015年3月2日,葛昊翔的作品“宜均釉三阳(羊)开泰瓶” 被选作国礼赠予访华的英国威廉王子。2015年8月17日,他的另一件作品“宜均釉瓜棱长颈撇口瓶”,再次被作为国礼赠予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同年,央视十套《文明密码》与央视二套《中国财经报道》对他进行了专访。

  ■ 孜孜不倦 古为今用 ■

  在很多人看来,葛昊翔善于古为今用,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借古开今。他创作的很多工艺品都是仿古造型、现代工艺、当代审美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是老祖宗的智慧积淀。我们用现代工艺或者新的材质,通过新的形态,可以形成传承性、生命性较强的新审美。”葛昊翔说。在他看来,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取向和判断事物的标准,陶瓷艺术应该从愉悦个人生活的实用性过渡到发掘艺术的内在价值,进而实现美化生活的作用。

  葛昊翔说,陶艺家应以人为本,保持对人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这样才能创作出超越现实的作品,达到理想、意念以及精神层面的升华。(韩玲)

  人物简介

  葛昊翔,1977年出生于陶瓷世家,“葛窑”第三代传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名人,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宜兴市政协委员,宜兴市优秀青年陶艺家,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