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森宝
上世纪六十年代,寻常人家一年到头吃饱肚皮的日子屈指可数;那年月,山芋便成了“瓜菜代粮”最佳食品。
“倒山芋”,就是生产队社员把田里的山芋刨过后,我们一些孩子在刨过的田里再刨一遍,寻找一些“漏网”的小山芋。
江南农村每年霜降一过,生产队就分派社员刨山芋。刨之前,先清除掉山芋藤,经过霜打的山芋藤早已蔫巴,稍用力一拉就能把山芋藤拉起。拉掉山芋藤的田地,一眼可见地垄上有不少大小不一的裂缝。那是山芋在泥土里生长约四五个月时,随着体积增大,把泥土撑裂了。裂缝下面就是一只只大山芋。
男社员脱去外套,双手把持四齿铁耙拉开架式,一铁耙、一铁耙有节奏耙刨,嘴里不时发出“嗨!嗨!”的喊声。刨山芋有诀窍,铁耙须离根部一尺左右刨下去,然后用力一拉,山芋就“脱泥而出”。一棵山芋根下一般有3—5只,多的有7—8只,大的每只两斤左右,小的每只二两左右。若对准根部刨下去,山芋就会“身首分离”。一片广袤的田野里,男社员在前面耙刨,女社员拖个大箩筐在后面捡,偶尔刨到一只3-5斤重的大山芋,大家会惊呼、说笑一番。
“倒山芋”的次数多了,小伙伴人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站在田地稍稍一瞧,就能看出哪儿有“漏网山芋”。小伙伴手拿小铁锹、篮子在地里拉网式搜索。刨到大山芋如获至宝,高兴得又蹦又跳,刨到一些细小山芋也不失望,继续睁大眼睛搜寻。待篮子半满时,小伙伴们便开始在松软的土田里奔跑、玩耍、翻筋斗。玩着、玩着,突然一只大老鼠“嗖”地窜出,“打老鼠!打老鼠!”小伙伴们一片大呼小叫,老鼠瞬间逃得无影无踪。
最开心的是在野外烤山芋。小伙伴每人从篮里拿出一、二只,捡些柴火在田野里烤。待山芋烤熟渗出诱人香味,小伙伴迫不及待地掀开焦黄的山芋皮,顾不得烫嘴,一大口咬了下去。吃完后,大家不忘浇灭火星,再到水沟边洗洗脸,然后互相拉钩约好“保密”。
“多吃山芋,多放屁。”是当地农村的“流行语”。回家后接连放屁,母亲就知道了我的秘密,但她用手捋捋我的头发,啥也没说。
生产队每年种80多亩田的山芋,男女社员齐上阵需耙刨10多天才告捷。那些日子小伙伴放学回家,就立马“披挂上阵”倒山芋,虽然大多是不起眼的小山芋,但每次也能刨到五六斤,甚至七八斤。
山芋拿回家母亲在煮粥煮饭时会掺些,所以那段时间的粥、饭都有一股山芋甜醇味,特别可口。母亲还变着法煮山芋、蒸山芋、烤山芋,大家都吃个“肚饱气胀”。上学时母亲还给我书包里放只山芋,课间休息肚子饿了拿出来吃,引得班里不少同学羡慕。
岁月如歌,不知不觉当年倒山芋的娃娃已跨入老年之列。每当街上出现烤山芋时,我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儿时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