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兴
何振梁先生无疑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和中国体育事业的一个传奇。作为无锡人,这位在中国体育、外交和北京申奥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游子十分关心家乡的体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因工作机缘,我曾多次随何老考察无锡的历史文化,深刻感受到先生的温文尔雅、博学睿智和对家乡的热忱。2004年10月,时任国际奥委会执委、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的何老来锡参加无锡市第九届城市运动会,并登上主席台为运动会揭幕,他开心地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地市级城市运动会,很高兴见证无锡体育事业的发展。期间,何先生闻听无锡鸿山有重大考古发现,表示想去看看,于是我们陪同前往。
鸿山墓群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贵族的墓葬群,其考古发掘成果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并跻身“十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之列。墓群静静地散落在绿色的田野里,似乎在诉说着昔年的璀璨与辉煌。因当时遗址博物馆还未建造,大家便驱车直接去存放文物的锡山区文体局仓库。出土的2300多件文物经过细致的清理、编号,放置在塑料编织袋内,或是码放在铁质书架上。一大堆盥洗用陶器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其中有注水洗手的“匜”、接水的“盘”,贵族饮酒用的温酒器。还有整套陶制编钟,其数量竟然超过周天子的编钟规模,在讲究礼仪规制的春秋,这一现象令北京考古专家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都百思不得其解。一只硕大的用于烹饪食物的陶罐引起了何老的兴趣,陶罐两侧用于穿绳的耳朵旁还烧制有两片护耳,用处是不让火苗烧到悬置陶罐的绳索。何老感叹道:“无锡的先人真聪明,试想欧洲人用陶瓷制品吃饭的历史才二三百年。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吃上火锅了,喝酒还要温着,餐前要流水洗手,这是一种怎样的文明啊。”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南京博物院张敏教授从最底层的塑料袋里取出一片“玉飞凤”递给何老观看,其优美的造型和流畅的线条,令何老啧啧称奇。当听说无锡正在评选城标,而“玉飞凤”正是候选者之一时,他说,我给“玉飞凤”投上一票!今天可惜我夫人梁丽娟(《人民日报》高级编辑)没有来,她说我的家乡有钱但没文化,看看这些精美的玉器、陶罐的护耳、精巧的温酒器,不正反映了无锡深厚的历史和高度的文明吗?尤其是这套编钟居然超过了周天子的规制,可以想象这乐阵在当时是怎样一种恢宏的气象,不仅反映了这方土地上人的音律水平,更反映了无锡人敢于逾距越规的气魄。
回程的路上,何老瞥见车窗外一房地产项目广告上赫然写着“无锡左岸”,说:“左岸是指法国巴黎塞纳河以南,是一些学院的所在地,年轻人的集聚区,和无锡没有关系嘛,我们要自信,不能盲目崇洋,即使是做广告也应多挖掘本土历史文化的元素。”
一次考察场馆后,何老夫妇来到心仪已久的东林书院,并提出要看道南祠。我有些纳闷,书院还有祠?原来书院始建者、北宋知名学者杨时,是理学家程颢、程颐的嫡传弟子,得知学生学成南归去无锡开书院讲习时,程颐说“吾道南矣”。东林后人为祭祀杨时,遂修建了“道南祠”。可见何老学识之渊博。看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楹联时,何老激动起来,他说这副楹联也是他青年时代的座右铭,“倡清廉,讲学风,讲正气,躬行实践,锐意图新”精神,正是无锡这座城和人民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根本,应该好好挖掘、整理,古为今用。何老询问有没有明朝的建筑,负责介绍的同志指着一段墙基说,当年朝廷焚院后只剩下这段地基。何先生急切道,那赶快保护起来啊,可以用透明有机玻璃罩起来,立碑昭示后人。
又一次,何老说,我明天中午由上海乘机回京,上午还有些时间,想看些地方。我当即推荐三国城,先生诧异问,无锡也有三国故事?我解释说,是央视在太湖边建的影视基地,许多人慕名而来。先生决然道,我不去,太湖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千万慎搞开发,历史终将证明,乱开发会是一堆垃圾。我当时有些茫然,心想三国城、唐城可是游人如织呢。现在再看唐城,不禁佩服何老的睿智和先见之明。
第二天用过早餐,我们来到清名桥。那时清名桥及周边保护工程还未启动,南长街上卖大饼油条、玉兰饼的摊点很多,挎着竹篮买菜的主妇、上早班的工人……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在伯渎桥到清名桥一段狭窄的小巷内,家家户户门口还摆放着洗刷好的马桶,老虎灶前人们排着队用各式暖壶打开水,鲜活的市井烟火很接地气。何老夫妇询问这座古桥的前世今生,读着桥身上镌刻在金山石上的古联,不住地感叹,太美了,太美了。他说上海郊区的七宝古镇也进行了保护性开发,但许多老街巷都被拆了,很可惜。
因赶飞机,我们匆匆结束考察,驱车直奔虹桥机场。一路上,平时谈笑风生的何老沉默无语,陷入沉思。直至进机场,到闸口时,何老突然回转身说,能否转告市领导,清名桥段的保护,千万慎重,不要像影视基地那样搞开发,要修旧如旧,不要惊动那里的居民,不要打乱那里的生活,可以桥为中心建个运河公园,让更多的人了解运河文化、运河人家。你看,这就是人们敬仰的体育老人何振梁,殊不知,先生本色是文人。我目送何老夫妇上了飞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与智者行,听智者语,思智者意,你也不免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