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获悉,江南琴社成立十周年之际,在琴社成员的通力合作下,无锡琴人实施完成了无锡市文化艺术立项扶持精品创作生产项目——梁溪古琴传谱编撰研究计划,其成果《梁溪琴存——无锡古琴传谱研究》由广陵书社出版,无锡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顾颖编著。加上之前出版的《清机小录》《云门琴谭》,该书的出版,完成了琴学中琴事、琴史、传谱等研究领域的全覆盖,初步建立起无锡琴学学术体系,形成了史可稽、人可纪、谱可据的新局面。
无锡古琴艺术是无锡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方历史密切相关,古琴艺术的传承沿革更牢牢附着在无锡文脉的延续之上。2013年,古琴艺术被列入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南琴社作为古琴艺术的保护单位,注重对本地琴史琴人的挖掘整理和系统研究。早在十多年前,琴社成员便通过研读地方志、琴谱和琴史著作,收集整理无锡古琴史料和历代传谱。从吴地第一位琴人顾雍开始,江南琴社完成了对无锡历史琴人的史料收集,初步建立了无锡近现代琴人的档案文献和琴谱数据库。
十多年来,琴社成员从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无锡市图书馆以及琴家后人等处获得一批珍贵的传谱。大家在研究整理地方琴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无锡琴人、古琴传谱的研究,具体对象为清代无锡琴家、琵琶大家华文柏,清代无锡琴家、画家、摄影家赵鸿雪以及近现代民国著名琴人兼曲家吴士龙,我国民族音乐学的奠基人杨荫浏等人的辑谱和钞谱。顾颖表示,这些人都是无锡的精英人物,研究他们留下的音乐文本,不失为用活名人资源的新途径,也为无锡文史研究增添了一类特殊文献。
《梁溪琴存——无锡古琴传谱研究》保存了历代无锡古琴音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无锡的地方历史风貌,传承了地方文化。“传承不光是口传心授,还必须有本为据。”顾颖介绍,近年来,他在无锡市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主任朱刚的帮助下,先后发现了《华文柏钞谱》《研斋琴谱集录》等地方孤本琴谱;无锡老琴家吴士龙后人吴正旸、赵鸿雪之孙赵坚龙也慷慨提供《吴士龙钞谱》《赵鸿雪钞谱》;杨荫浏的外孙荣申宏更是捐出了杨荫浏的古琴藏书。得益于有识之士的发掘、珍藏与传扬,《梁溪琴存——无锡古琴传谱研究》得以问世。
非遗传承重在技艺相传,同时也须在研究上接力,才能放大非遗价值,延续城市文脉,该书的出版也为无锡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开了个好头。顾颖表示,目前,琴社对无锡琴学的整理和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也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琴友能在这些基础性材料之上继续研究,将无锡古琴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相信有更多人能领略到梁溪琴学先贤的深意与情怀,也一定会触摸到无锡这座运河城市特有的文化与历史。”顾颖说。(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