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忘记过去的那段历史,我写了《荆家村》。”近日,在梅村街道举行的长篇小说《荆家村》首发式上,该书作者、年近八旬的张金龙只用了一句话,便道出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背后却是长达六年多的写作出版历程。全书70多万字,凝结着梅村人张金龙对脚下这片热土深沉的爱。
梅村是吴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荆家村》根植梅村历史文化,用生动细腻的笔触,重现了梅村土地上的过往和记忆,它不仅是一部精彩的小说,更是一部厚重的乡土读本。翻开这本书,《春寒料峭》《解散食堂》《三斤十二两》《男士手帕》《自留田》……每一章节无不充满了生活意趣。小说描写了上世纪60年代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吴地农村农民生活,成功塑造了一批鲜活的人物形象,有脚踏实地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也有勤劳善良,用双手改变命运的草根人物。虽是虚构的小说,却以吴文化为底色,有革命根据地的印记,有乡镇企业的雏形,其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情节脉络、人物角色等均注入了梅村元素,为我们呈现出一幅精彩的历史生活画卷。
张金龙务过农,打过工,经过商,教过书,曾供职于梅村文化站,在文化站期间,专司群众文艺创作。正是由于他常年扎根基层,热心群众文化,加上才思敏捷、观察细致,虽已经退休多年,但仍潜心于艺术创作和文化工作,才有了这部长篇小说。无锡市作协主席曹建平评价,《荆家村》内容生动丰富,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是一部现实主义力作。小说从深厚的江南土壤中孕育而生,呈现了上世纪60—80年代的苏南乡村生活,是文学版的地方志和苏南乡村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无锡文学的又一收获。
首发式现场,张金龙向梅村高中、梅里中学、梅村实验小学、梅村街道图书馆捐赠小说,引导青少年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梅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希望社会各界用多种形式的文艺精品,传扬吴地文化,展现魅力梅里,讲好无锡故事。(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