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无锡蓝天绿水“颜值爆表”

  ■ PM2.5浓度首次低于30微克/立方米

  ■ 优良天首次达到300天

  ■ 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首次超90%

  蓝天碧水已成为无锡大地“主色调”。昨天,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2021年无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29.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0.9%,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率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全年优良天首次达到300天;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首次达到90%以上。久久为功,无锡百姓收获了一份天蓝地绿、水净气清的最美生态答卷。

  300天

  “无锡蓝”刷新纪录

  “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成功突破300天大关,PM2.5低于30微克/立方米,连续3年重污染天清零,环境空气质量达有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处长王海明介绍,无锡去年第四季度的优良天数比率与PM2.5浓度均排名全省第一。

  当前,臭氧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市空气质量改善的“头号杀手”。王海明说,去年无锡臭氧平均浓度1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2.3%,超标天55天,同比增加4天,占全年超标天的84.6%。VOCs单位面积排放强度全省排名最高,排放来源广,治理难度大。在此压力下,“无锡蓝”能“霸屏”300天实属不易。

  空气质量“双丰收”,秘诀究竟在哪?“剑指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以非常之力、非常举措,成就非常之效。”王海明介绍,去年初我市提前下发17431个工程项目,数量为历年之最,持续推动污染大、范围广的餐饮、汽修行业专项整治。尤其在第四季度强化工业源、移动源控制,推进重点问题企业整改,紧握治污攻坚“主动权”。

  精准治污,让大气“含金量”不断提升。“公司采用水性涂料后,水性漆年使用量为75吨,共计从源头减少排放VOCs约53.6吨。”走进洋马农机(中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拿出水性漆替代油性漆项目报告,“53.6吨/年”这个数字颇为亮眼。去年起,我市将更多精力从抓好末端处理设施提标增效转到源头替代,还成立了源头替代发展联盟。

  科技治污,一微克一微克“抠”出蓝天白云。去年,我市新建10个大气光化学评估监测站、2个大气传输通道监测站、2个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站和300个加密微型网格站,并升级东绛超级站,建成了综合性大气环境污染立体监测系统。一年来,利用走航监测车对颗粒物、VOCs、NO_2等多种污染源展开走航共计270余次,累计走航12213公里,努力做到管理智能化、监管无死角、整改零时差。

  0.196毫克/升

  大运河(无锡段)水质历史最优

  “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90%以上,圆满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何永军告诉记者,经过近三个月的不懈努力,京杭运河望亭上游断面年度总磷浓度为0.196毫克/升,全年达到Ⅲ类,大运河(无锡段)水质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强化监测溯源,精准实施管控。去年10月中旬起,结合京杭运河望亭上游断面主要超标因子总磷,无锡在京杭运河干流建立了18个自动站,随时掌握断面沿程水质变化情况。“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紧盯着总磷和浊度的实时数据,无论白天夜晚,一旦出现异常就及时展开行动。”何永军记得,去年11月的某天晚上,新虹桥到硕放大桥总磷数据突然明显“爬坡”,新吴生态环境局立即组织人员对京杭运河新吴沿线开展了涉水企业和码头检查。

  拧成“一股绳”,下好“一盘棋”,我市多部门攥指成拳聚合力。市交通运输局、生态环境局、市政和园林局联合建立船舶污染监管联动机制,对京杭大运河港口、码头、水上服务区和船只开展污染物接收处理系统专项检查,确保船舶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应交尽交;市水利局、生态环境局建立排涝泵(闸)站联防联控机制,对京杭运河81条支浜、52个排涝泵(闸)站联合开展每日巡查和定期监测,科学安排排水时间和强度,减轻排涝对干流水质的冲击。

  “测查溯控”全线压实,“5+2”“白加黑”连续奋战。整个攻坚行动期间,我市各地各部门累计检查巡查工业企业2233家、码头锚地及水上服务区627家、船舶1949艘、泵(闸)站3369个、河道3526条、排污口845处、养殖尾水617处,一系列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行为的执法行动为断面水质改善“保驾护航”。(陈菁菁 文/宗晓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