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无锡高新区

六力六突破 2022年高新区工作划定重点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无锡高新区成立三十周年。“而立”之年,在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高新区如何展现更加有力的责任担当、更高质量的发展业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年的目标任务有哪些,重点工作是什么?中共无锡高新区工委(扩大)会议暨新吴区委二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给出答案——重点抓好“六力六突破”。

  提升产业竞争力,在稳定经济增长上实现新突破。坚定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加快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6+2+X”现代产业体系。一要强化产业布局。突出数字经济发展,加速发展高端软件和数字创意,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二要强化项目招引。保持“双招双引”强劲攻势,全力以赴引进产业链核心企业、旗舰项目。加强与重点央企、世界500强、知名民企、外资企业、大院大所等合作,力争招引落户投资超百亿元旗舰型项目2—3个,投资超亿元产业项目100个以上,在重特大产业项目招引上出现更多“新面孔”。三要强化质效提升。发挥“灯塔工厂”引领示范,大力推行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争创国家级智能制造先行区、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园区。四要强化要素保障。纵深推进产业园区“三优化三提升”行动,确保产业契合度高、科技含量足、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得下、落得好。

  做优创新策源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实现新突破。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努力在高层次产业上作出示范、在高精尖创新上形成样板,勇当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一要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举全区之力推进太湖湾科创城建设“一号工程”,形成创新引领、产业支撑、园区赋能的发展格局。二要壮大高水平创新主体。力争全年引进科技企业2000家以上。加大高企引育力度,力争全年净增高企400家以上。三要引育高层次创新人才。升级飞凤人才“1+X”政策体系,出台“一产一策”人才扶持政策。四要构建高质量创新生态。研究布局创新的普遍规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优化提升创新生态,形成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科技创新“独门秘诀”。按照争创具有世界影响力高科技园区目标,结合企业积分制,加快出台政策意见,推动积分结果在应用场景上的落地运用,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放大城市吸引力,在推进产城融合上实现新突破。积极策应全市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目标,以国际化、数字化、绿色化、现代化为方向,制定实施好《无锡高新区(新吴区)产城融合(国际化城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建设具有国际气息、蕴含现代气质、充满都市活力的宜居宜业新城区。一要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高起点规划建设,推动太湖湾科创城总体城市设计和核心区城市设计早落地、早见效。二要深化城市数字化转型。大力建设数字化城市,编制全区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探索大数据、区块链、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场景应用。三要推进生态绿色化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标提质保卫碧水、蓝天和净土。四要加速乡村现代化步伐。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激发制度创造力,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实现新突破。与时俱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激活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一要坚持市场化导向,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以“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强大合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发挥“区政合一”优势,结合各板块功能定位、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等情况,以点带面、逐个击破。二要提升软实力成色,打造最优营商环境。完善“24小时不打烊、360度无死角”的招商护商工作体系,落实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迁出审批联动等机制,持续擦亮招商服务和企业服务“双专员制”金字招牌。三要巩固桥头堡地位,构建全新开放格局。抢抓国家高水平开放的有利契机,加强政策研究,找准支点杠杆,持续扩大对外开放新优势。

  夯实幸福感知力,在增进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高质量公共服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加快研究探索共同富裕的办法和路径,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道路上创出“新吴经验”。一要以更大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实现充分就业、体面就业。全力以赴再扩面,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畅通社会各方面参与慈善和社会救助的渠道。二要以更准精度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加快“家门口”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提级扩能,实现民生“七有”向“七优”转变。办好一流教育,做强一流诊疗,发展一流养老。三要以更强效度照亮精神文化生活。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典范城区为牵引,一体推进“一馆两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体系建设,构建文明实践共同体。

  增强风险预见力,在保障本质安全上实现新突破。树立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一体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一要毫不放松抓牢疫情防控。科学精准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二要毫不懈怠盯紧安全生产。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三要毫不含糊防范金融风险。建立健全“一网络、两平台、三硬核”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机制。四要毫不动摇维护社会稳定。深化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经验做法,打响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吴之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