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吴区一届政协成立以来,政协常委会在中共新吴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立足人民政协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性质定位,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广泛凝聚共识,主动围绕全区发展大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积极作为,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
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共同奋斗的政治基础越来越坚实
有效强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引领。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先后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组织各界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系列重要讲话专题研讨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高质量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大保护、“双循环”新格局、科技创新驱动和“两山”理论等,已经成为全区各领域的最强“热词”。
深入落实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区委决策部署,出台《关于中共党员委员联系党外委员的意见》《关于充分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切实把区委的主张转化为全体政协委员的共同意志,转化为界别群众的自觉行动。做深做细做实政协全会、常委会议、党组会议、主席会议、日常协商和调查研究等工作,五年来的政协工作不折不扣地做到了与区委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大力提升政协系统党的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关于加强新时代区政协系统党建工作实施意见》《中共新吴区政协党组议事规则》,充分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完善党组带头学、主席会议和常委会议集体学、委员培训学和“新吴政协大讲堂”专题学的学习制度,确保政协工作更能贯彻中央精神、落实党委要求。成立街道委员联系小组履职党支部,把党委对政协工作的领导纳入对全区各街道考核,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大局履职尽责
攻坚克难担当作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越来越彰显
凝聚抗疫力量,做出政协贡献。充分发挥政协智力密集、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发出抗疫倡议,募集捐款220多万元,汇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强大合力。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直接参与抗疫一线志愿服务,协助解决社区依法防控、抗疫物资保障、“城中村”防疫、居家隔离人员心理疏导等问题,以及企业复工复产困难需求等,为全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了政协贡献。
助力改革开放,放大政协作为。深入开展“放管服”省市区政协三级联动专题民主监督,推动全区精简、统一、高效的运行模式更加稳固。围绕综保区“五大中心”建设开展视察协商,助推一般纳税人资格、全球维修检测、研发设计等创新改革试点业务不断取得新突破。开展“农村三资管理规范化”对口协商,以专业中肯的建议助推全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改革工作取得实践新成效。
服务战略落实,体现政协担当。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关于建设沿太湖科创走廊的建议》转化为市委主要领导领衔督办的重点提案,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提供重要参考。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吴经济转型过程中提质增效》《无锡高新区数字经济发展研究》《加快服务业发展》《纾困民营经济》《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探索》等33项专题调研成果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重视和批示肯定,开展“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专题协商,促成设立系列创新母基金,加速完善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聚焦民生表达民意开展监督,群众对党委政府的工作越来越满意
广泛搭建平台,畅通社情民意渠道。在街道、村(社区)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直报点,持续“三走进一联系”活动,广泛征集和反映社情民意,完善信息征集、报送、督办和反馈机制。建立完善“有事好商量”议事室111个,形成街道、村(社区)全覆盖,成为政协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支点。每年围绕各类议题开展协商议事活动300场以上,在“3232”电视平台发布协商公告、协商邀请、协商成果等信息1650多条,推动形成线上线下双向融合的协商格局。深入开展“民生专题协商议事月”活动,紧扣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和基层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展开协商,助推了农贸市场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小区停车难、老旧小区通信线路改造等一批民生难题的解决。
拓展协商监督,提升群众生活品质。五年来,区政协先后实施了“黑臭水体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等省市区政协三级联动专题民主监督。自主开展城市垃圾处理、公交线路优化、职业教育发展、解决停车难问题等多项专题民主监督行动,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面貌大幅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走在前列,发挥了积极作用。“263”环境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和物业管理提升等视察监督行动,助推了城乡环境的显著改善。注重把提案监督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实现路径,政协提案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高效办理,尤其是“大运河文化带新吴段建设”提案由区委主要领导领衔督办,“工业园区提档升级”提案由区政府主要领导领衔督办,推动了一系列指导性意见的出台和具体举措的实施。
强化跟踪反馈,保障民生实事落地。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意见,推动“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增幼儿园17所、中小学5所,助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跃升至全市第一。提出建设紧密型医联体、创新养老模式等建议,为优化全区医疗资源供给和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拓展了务实路径。专题议政性常委会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建设”的议政建言,巩固提升了该区省卫生应急规范化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针对残疾人康复治疗和辅助性就业情况进行视察监督,助推了全国残疾人就业服务示范基地的获评。在调研协商、提案监督的推动下,原新区展示中心顺利改建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成为服务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始终坚持把政协自身建设放到重要位置
提升能力增强团结,社会各界对政协工作越来越认可
完善制度体系,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出台实施《主席会议工作规则》《政协常委会工作规则》《全体会议工作规则》《提案工作简则》《委员视察工作规则》《委员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不断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持续加强委员学习培训,多次举办“新吴政协大讲堂”专题讲座,每年开展2次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实现政协委员全员轮训,引导组织委员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准确把握政协履职方式方法。出台《关于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的意见》,推动委员履职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了政协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
深化合作联系,全力增强团结共事。每年召开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座谈会,不断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坚持定期走访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积极征求意见建议,共同研讨政协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在召开主席会议、常委会会议、全体会议协商议政时,积极安排民主党派进行大会发言、提出建议;加强与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社会阶层人士的联系,依托各专委会建立健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使更多委员群众在调研视察、协商议政中学习政策文件,感受发展成就,剖析存在问题,推进工作落实,使调研、协商、监督的过程,成为宣传政策、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增进共识的过程。
提升作风能力,展现新吴政协形象。以提质增效为主线,全面加强政协机关建设,持续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廉洁型”政协机关,大力营造政治坚定、对党忠诚,遵纪守规、好学善思,爱岗敬业、担当有为,干净干事、健康向上,团结友爱、和谐融洽的良好工作氛围。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作用,编纂了《新吴区工业企业发展变迁史料》,以31.4万字和650多张照片,记录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吴创业史、改革史和开放史。编辑《跟着楹联读新吴》,以楹联形式展现新吴深厚历史文化,中英文双版出版,成为全国首例。加强宣传报道,人民政协报、新华日报、无锡日报、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等主流媒体先后报道新吴区政协工作350多篇。创建运营新吴政协微信公众号,传播出新吴政协“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