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克勤
史上“梁溪”为无锡之别称,是环通无锡地区的一条主要河道。早在汉代便有梁溪之说,《无锡志》(元·王仁辅)里记载“古溪极狭,南北朝时梁大同(公元535—545年)重浚,故号梁溪,南北长三十里”,亦有相传东汉时著名文人梁鸿偕其妻孟光曾隐居于此,故而得名。梁溪水脉自惠山东出,所谓“梁溪源出惠山,其袤三十里”,一湾水流,与护城河、古运河相沟通,浤浤汩汩,南入太湖与蠡湖。梁溪河畔仙蠡墩遗址,临水而不淹水,先民居于此,开辟农田,种植水稻,烧制陶器,是无锡先民最早的聚居地,梁溪河上下沿袭数千年,是孕育本埠悠悠文明史的一条“母亲河”。
古人云“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梁溪依山傍水,人杰地灵,无疑是江南的一颗璀璨明珠。邑人拓浚西溪,兴修水利。南北朝时期,建佛寺华山精舍于惠山、道观洞阳宫于璨山,绿树掩映寺观,晴红烟绿,高僧云集,善男信女,烧香祈福,钟情迷离;这里湖石数峰,清泉一池,山风拂拂,山肴野蔌,清辉皎洁,山明水秀之景,几疑一派天然图画。隋唐以降,山河一统,治水开田,经济发展,物产丰富,人丁兴旺,梁溪遂立为县,成为典型的江南鱼米之乡。这里山川秀丽无限,素有耕读传家的风气;惠山泉水涌流,名闻遐迩,唐代茶圣陆羽誉之为天下第二,文人墨客更是青睐有加。此时的梁溪桑拓遍野,比年丰稔,相邻互惠,海内通商,工商贸易,兴旺发达,列九州之前茅。宋室南迁,明清两代,漕运发达,商贾云集,物埠年丰,米市、布市声誉日隆,贸易繁荣,物产富足,文化兴复,文教昌盛,科举题名者不胜枚举,可谓 “经世致用”学风务实,东林书院“后学津梁”。清末民初,社会震荡,民不聊生,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导致工商学子,科技创新,中流击水,梁溪荣、唐、薛、周、杨五大家族纷纷实业兴邦。高阳办学,义举感人;天韵雅乐,流传有序;二泉映月,回音悠长;国专艺专,人才辈出,梁溪城乡文明开化;梁溪河畔,轮船火车汽笛回响,电话电报四通八达。新中国成立以后,梁溪更加青春焕发,百姓民众,爱国爱家,男女平等,普及教育,五业兴旺,人民当家;解放环路,绕城便捷;崇安、北塘、南长,各领风骚,繁荣昌盛。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合作,招商引资,展露前所未有之风姿神采。本世纪初,梁溪迎来了第一缕曙光,人们高扬风帆,奋力争先,不忘初心,赓续精神,齐心协力,再创辉煌。今日之梁溪,与时俱进,聚精会神,迈步新时代,调整辖区,统筹兼顾,资源共享。崇安、北塘、南长合而为一,弘扬无锡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地标优势。梁溪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区财税总收入不断有新突破。科教文卫凯歌高奏,梁溪面貌焕然一新。
梁溪昔时都会,吴地自古繁华:惠山古镇祠堂群落,保护完好,堪称胜迹。南长街、小娄巷粉墙黛瓦,书香门第,商贾云集;崇安寺更新改造、南禅寺香火鼎盛。新老城区市场繁荣,文明卫生,教育发达,尊老爱幼,法制健全,社会安定。楼宇经济,智能网络,金融资本,万家灯火,别开新面。构建梁溪圈层空间架构,实施梁溪发展大战略,团结拼搏,乘势而上,聚焦梁溪做大做强。呜呼,遥想穿越“四城门”,水脉地理相联通,控江门、靖海门、望湖门、试泉门,连接太湖、长江、古运河,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让曾经的蓉湖溯源、北塘米市、莲蓉烟雨、站前灯火、熙春朝晖、望湖熏风、梁溪晓月、旧城怀古等古城旧观再放异彩。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承上启下,识盈虚之有数。望梁溪区开拓进取,不断创新,政通人和,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