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太湖周刊

王梦晗:沉心静气写众生万相

  初见王梦晗,她正在无锡美术馆内为她的个展《写相——王梦晗中国国家画院学习汇报展》做着忙碌的准备,举手投足间,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静敏锐气质,一如她笔下的人物,朴实稚拙中夹带着一股浓烈的野性张力。

  理工家庭开出艺术之花

  王梦晗的父母至亲都是理科出身,多从事医生、工程师职业,唯独王梦晗从小喜欢写字画画,用她的话说,这份传承大概来自于“文艺范”的医生外婆。幸运的是,她的爱好不仅得到了家人支持,还遇见了非常好的开蒙老师。这位从南艺毕业不久的年轻老师带着她,从速写素描到国画经典,让她一头扎进了绘画的世界,从此心无旁骛地爱上了中国画。

  高考志愿填报时,王梦晗面临两个选择,南京艺术学院或者北京服装学院。家人出于就业考虑倾向于后者,她却遵从内心坚定地奔赴南艺美术学院,就读国画人物专业,直至研究生毕业。2016年8月,王梦晗回到家乡,进入无锡美术馆成为一名专职画家。

  回想从前,王梦晗笑着说,中学时看到“数理化”就头疼,别人的草稿本上满是公式解法,而她的尽是些信手涂鸦。头顶呼呼的风扇、七扭八歪的桌椅、为人刻板的女老师……都成了她绘画的对象,“十三四岁少言寡语的少年时代,画画是我唯一擅长的表达方式。”也是从那时开始,王梦晗逐渐确立了未来以绘画作为职业的人生目标。

  拨云见日回归写意初心

  从本科时期开始,王梦晗马不停蹄地从少数民族画到都市人物,从写意画到工笔,最后又逐渐回到写意。

  大二那年,王梦晗坐着火车去往拉萨。这次旅行给她的绘画生涯烙下深刻印记。她常常在清晨跟随当地人去转经、喝酥油茶,他们黝黑的面孔、厚重的服饰以及那些叮当作响的配饰,令她心动不已。在前期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她尝试了写意、线描、工笔等多种表现方式,创作了《轮回》《藏民》《大凉山》《早茶》等一批作品,从中更快速地去理解和把握笔墨造型之间的关系,提升造型敏感度。

  随后的一系列工笔创作如《一床一梦》《伊人惊梦》《缱系列》等也逐步开展。在看过众多男性艺术家对于女性题材的表达后,王梦晗产生了强烈的女性视角的阐述欲望,在画面中诉说那些微妙的、女性自我对话中的柔情,以及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于性别的认知和理解。在她看来,应对这样的题材,工笔既能精准触及她想表达的,又在气质上与女性题材相契合,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载体。

  在那些日夜勾线染色的时光里,她的内心还是丢不下写意,日常的训练也是围绕写意开展,但又觉着还有许多问题琢磨不透。

  2019年9月,王梦晗赴京参加“全国画院创作人才高级研修班”。课堂上,老师要求大家每日写生。于是也就有了《王梦晗中国国家画院学习汇报展》。王梦晗介绍,她从这批课堂写生作品中挑选了八件作品参展。其中,有的完成度很高,有的不太成熟,有的则明显带有探索实验的痕迹。于她而言,它们是学习的经历,更是绘画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开始我更明确了心中所想,清晰了自我追求,且能够更畅然地追求写意的意趣,更坦荡地用画笔书写我的志向。”

  释放潜力不断觉知自我

  画画之余,王梦晗酷爱运动,瑜伽、游泳坚持了很多年,这几年又在尝试滑雪、拳击和攀岩。“有时候卡壳画不下去了,就会放下画笔去锻炼,再回到画室时,整个人就很放松。”运动让她不断了解自己的潜能,挖掘潜力,保持清醒。

  在时光流转中,画画已然成为王梦晗生命的一部分。年幼时学画,她的周末消磨在公园里,花在笔尖,开在纸上,落在心里;进了大学,她的画桌面对着一面窗,早起趴在案上写晨课时,阳光一寸一寸从笔间滑走,镂刻成最好的岁月;而后,她在爱好里遇见职业,亦算是一份荣幸;关于将来,她说:“未来的路,更希望能够坚守一份自我觉知。”(张庆)

  人物简介

  王梦晗,生于1989年,师从周京新教授。2014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国画人物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作品获得“首届倪云林全国美术作品展”入会资格,入选“丝路·新纽带——中国画青年扶持计划双年展”、第四届江苏省文华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