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怀忠
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无锡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万亿俱乐部”里的“优等生”,要提高在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必不可少。中共无锡市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强调,要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的保护,打造一批国际街区、国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充分彰显城市文化风采、国际风范。充分发挥文化优势,突出文化底蕴,持续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是无锡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无锡这座城市必须担当的历史使命。
●打造无锡风尚的文化地标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对于无锡而言,这个“容器”不只要色彩斑斓,更要烙上富有无锡文化底蕴、文化特质的印记。当前,我市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文化地标亟待建设更新。文化名城广州,不足1.26平方公里的江中小岛二沙岛,汇集了星海音乐厅、广州美术馆等特色纷呈的文化场馆,成为广州地标性的文化空间。对标文化名城,我市文化设施建设还需要下大力气补齐短板、做出特色。
正视差距更要迎头赶上。从2020年起,我市全面启动文艺工作发展总体规划和三年行动计划,对全市文化设施“一揽子”建设做了全方位、高水平规划和布局,其中无锡市公共文化艺术发展中心、无锡国专纪念馆、无锡科技馆、无锡美术馆、锡剧艺术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都在落地推进或即将建成。相信这些体现无锡特色和风尚的文化地标将很快和无锡大剧院一样,矗立在河湖岸边。提升文化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不只是建设文化地标,还要多承办世界级、国家级的文化盛会,比如积极举办诸如锡马这样的“金牌赛事”,加大文化跨界发展,打造更多无锡文化品牌。
●城市要有文化吸引力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蕴藏着城市的独特魅力。城市有文化层面的吸引力,才会成为令人向往的心灵栖居地。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探讨大运河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以及世道人心变迁的重要影响,书写出一百年来大运河的精神图谱和一个民族的旧邦新命。小说起笔无锡,描绘了南城门、运河码头、客栈民宿、清名桥等无锡场景,还记述了发生在客船上的人情世故以及星空下水面上的摇橹桨声。
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把和无锡运河关系紧密的《北上》拍成电影或者开发与之关联的文化产品,呈现书中描绘的江南水乡、远游的苍凉、微光下飘着酒香的客栈,还有雨夜里走在磨得有点发亮的石板路……唤醒的将不仅是城市的历史,还有人们对这座城市文化、艺术上的深切向往。而无锡的文化魅力又何止这些,近代阿炳《二泉映月》对人世的关怀,对自我的思考;伴随着当代乡镇工业崛起形成的“四千四万”精神……这些厚重的无锡故事,需要用心用情去挖掘讲述。
●用文化书写美好生活
文化,远看是风景,近看则是生活。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佛山是广东省的经济强市,经济实力、人口规模和产业性质与无锡同属一个层级。近年来,佛山在人才吸引力方面表现出令人赞叹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善于用公共文化服务为城市增添温情。早在2018年,佛山全市6所区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6所区级以上文化馆100%为国家一级馆,32家镇街文化站100%为省特级站。佛山全市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共193.34万平方米。无论是“老佛山”还是“新市民”,从家门口步行10分钟左右就可享受贴心又入心的文化服务。文化基础设施为城市文化提供了丰富载体。在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打造100个城市文化新空间”被明确提及。文化新空间,意味着“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布点更加合理。
无锡在打造“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方面,需要进一步拿出实惠举措,把文化惠民落到实处,让普通百姓乐于走进音乐厅、大剧院,让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触手可及。
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积淀着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当前,无锡持续加强文化建设,一座座文化场馆陆续建设、落成,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让文化深入城市肌体,驱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应该相信,当无锡文化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城市名片时,无锡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心灵沉浸目的地,城市吸引力一定会越来越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也会越来越高。
(作者系梁溪区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