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保健周刊

春不老

  □吴翼民

  苏州人生活之讲究艺术表现在方方面面,就连最普通的萝卜干也要给它起上个雅名,如“春不老”。

  “春不老”多么高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又琅琅上口,与这款萝卜干的口感非常符合。精致的萝卜干,色泽嫩黄,夹有细屑状的绿色咸菜和黑芝麻,鹅黄配嫩绿,是春天的颜色。一口咬下去,咸中带甜,又嫩又脆,如春风般宜人,真的就是春不老了。

  我想这一定是从前苏州的一位像金圣叹或沈三白式的文人的杰作。金圣叹身陷死牢,居然还悟出“长生果(花生米)与豆腐干同嚼,其味如火腿”,并将此别致的发现传授给狱卒;沈三白则“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金圣叹把寻常的花生米和豆腐干跟火腿相媲美,我是试过的。确有几分相似,但那须是茶干,最好是虾米豆腐干,很筋道很耐嚼,再加上花生米的油香,真的有点儿火腿风味呢。沈三白的试验我没有做过,但能想象得出,蚊子在烟雾中飞着,不是缩小了若干倍的仙鹤冲飞白云么?多么形象有趣!此外,苏州还有位前辈文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范烟桥先生在吃白米粽蘸玫瑰酱时油然吟出一句:“一抹朝晖掩雪峰”。雪白而呈尖角的粽子形同雪山山峰,玫瑰酱沾在上面,果然像朝霞映雪峰般的鲜艳啊!寻常东西到了艺术家的眼里都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啦。

  不唯苏州的文人识得生活的艺术,就是苏州最普通的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机趣幽默。他们把螺蛳称之为“罐头笃肉”:螺蛳壳形同砂锅罐头,螺蛳肉就是罐头里煲的肉啦;把发芽豆叫作“独脚蟹”:蚕豆形同蟹形,一根胚芽就是其脚哩;把韭菜炒绿豆芽叫作“小青青与白娘娘”:韭菜青、绿豆芽白,相逢不就是“小青青与白娘娘”么;把山芋叫作“过颈屎”……后者看似不雅,其实形象之极,极言山芋容易消化,过了头颈就消化为屎也。

  苏州人的“花头经”还有许多,这是历来苏州文人和普通百姓的创造,是一种民间的艺术,难怪苏州被誉为中国最具文化、最精致的城市。但愿苏州传统的生活艺术不要被所谓的新潮冲没了。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不老”随着骀荡的春色应市,我会请亲戚朋友从苏州给我捎带几包来应个景。喝着一碗开水泡饭,就着几片“春不老”,喝得畅畅的,嚼得脆脆的,便如春风扑面而来,春意润心而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