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宅院故事,精神的行走

  3月22日《无锡日报》A6版刊发的《无锡出台“百宅百院”改造提升三年计划,让百余处名人故居活起来》新闻报道,引起不少读者的关注。那么,在宅院的改造提升中,如何从展览展示的单一零星功能利用向产业、商业等多功能利用模式迈进,由单纯租拍的利用方式向靠前谋划、与市场需求共同寻找突破口的“供给侧改革”模式递进,锡城“百宅百院”的活化利用如何在量上铺开的同时,向深度发展?无锡日报社计划在《太湖周刊》开辟“百宅百院的故事”专栏,关注“百宅百院”活化利用进程,感受它们与现代生活产生新链接后的勃勃生机。

  崇寺巍峨、小娄鸣珂、崇宁文渊、西溪烟雨、新街绝唱、西关水起……这是82岁的文史学者李文扬提出的梁溪“十八景”设想,饱含了一位老者对老城复兴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不久前,李文扬收到了梁溪区委办公室的回函,他提交的《构建无锡老城厢“一城”“六胜”“十八景”历史文化新格局的设想》得到了回复。与此同时,这份设想也被转给无锡市文广旅游局,为正在推进的《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带去了新思路。“梁溪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区、是争创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核心区、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区。”在李文扬心里,无锡老城厢是无比珍贵的国宝级地区,从激活老城区的宅院开始,城市的内生活力也将被激发释放。

  老城宅院多,故事也多。行走老城厢,“百宅百院”活化利用行动已然“动”了起来。钱锺书故居后半部分,即新街巷32号已完成修缮验收,陈展和开放利用提上日程。新街巷32号“藏”着不少故事:这里有跟无锡解放密切相关的梅花书屋,有钱锺书、杨绛回乡省亲住的二层小楼,钱锺书在上海创作《围城》期间使用的书桌也运到了这里……无锡市东林书院和名人故居管理中心主任荣骏炎正与同事们进行策划,计划在此打造“锺书客厅”,复原钱锺书创作的情景,以数字化、沉浸式、“阅读+”为特色,为市民提供一个阅读休闲、感受名人文化的场所,也为外地游客了解无锡打开一扇窗,让其成为一个城市客厅。

  很多创新思维融入老宅院。露台、院落、马头墙、坡屋面、黛瓦青砖、小桥流水……贺弄整体建筑群设计既保留了原来的弄堂脉络和历史建筑,又融合了现代元素,独栋老宅建筑,空中连廊以及河流空间的巧妙组合,让整个空间与南长街和而不同。定胜、金钩、玉带、知足,相传明代宰相莫怀古造相府时在运河上架起的这四座桥,都在贺弄附近得以重现。贺弄内钱少卿旧居、胡氏务本堂两所江苏省文保建筑,一座明代单孔石桥定胜桥,以及一座老厂房都已修缮完成。在去年钱少卿老宅变身商业场所的基础上,今年活化利用的重点将放在胡氏务本堂上。定胜桥沿河1号的胡氏务本堂,房屋外观已经修缮完成,接下来将围绕内部功能开始新一轮的改造提升。这一宅院是木业商人胡氏于1924年所建,坐东向西,沿袭晚清江南传统民居建筑的风格,原来有四进,现存三进。走进院内可以看到,硬山顶,观音兜山墙,有天井,天井左右还有厢房。“我们的计划是营造一个文化共享空间,名字也取自附近的知足桥,叫‘知足书房’,书房内的书籍将会以运河文化和无锡地方文化为主,使之成为文化沙龙、雅集的承载地。”贺弄运营方负责人冯枫告诉记者,除了内部空间,宅院的活化利用还将延伸至户外空间,比如沿河定期举办文化市集,吸引年轻新锐力量的加入,使宅院真正融入更多人的生活场景。

  改造提升宅院的功能布局,新的故事正待续写。崇宁路上的文渊坊,有多处文保单位,是一处文物集聚区,适合改造成高品质的生活区。荣骏炎透露,考虑到文渊坊地处中心商务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会在文渊坊内打造一个“文渊小剧场”,与东林书院的“东林拾忆小剧场”上演传统剧目不同,这里将主打脱口秀、小型话剧、亲子儿童剧等现代剧目,以吸引更多年轻人和亲子家庭,以更加多元的传播方式,讲述文渊坊的现代故事。

  “老宅子活下去和火起来都很重要,一时的‘火’很容易,比如成为哪部电影或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但是宅院要找到自己的商业逻辑,才有可能持续地‘活’,这更加重要。”冯枫说,对于老宅子而言,活化利用,让它进入更多的生活场景中,才是最好的保护。她期待,在老宅院的活化利用上,无锡的改革创新步子能再大一些,出现更多的政策突破进而实现更多的创新尝试。

  (韩玲、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