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简单的,拿起相机,甚至一部手机,释放快门,便能记录万物。但它同时也是复杂的,能够记录下千分之一秒的瞬间,也能记录下时间的风景,它是一种创造的艺术。
出生于1993年的谢劲,以其鲜明独特的视觉语言,与时间对话,为生活作记,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求新。
耳濡目染跨入摄影之门
谢劲的父亲是一名职业摄影师,顺理成章地,他自小就与摄影结下不解之缘。“第一次把玩相机大概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说起从前,谢劲不免失笑,“那是一台肯德基的玩具相机,当时只是模仿大人拍照的样子,对着面前的景象胡按一气。”真正让他对摄影产生好奇和探究心的是家中父亲的暗房,“小小的房间被红色的灯泡照亮,桌上放着很多看不懂的器物,影影绰绰,神神秘秘。父亲叮嘱我不要开门,等到第二天早上打开门,满屋子都是正在晾干的黑白照片,很神奇。”
上学之后,谢劲开始拿父亲的单反相机拍春游、秋游见闻。进入高中,他学习摄影的劲头更足,还创立了无锡一中的摄影社团——IPA,带着小伙伴们活跃于运动会、艺术节等各种活动现场,捕捉精彩瞬间,定格青春年华。2012年,谢劲顺利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商业摄影方向)。
思维转变发现摄影之美
在北电求学期间,谢劲的视界不断拓宽。荒木经惟、森山大道的作品告诉他,摄影可以从个人的主观视角反映出社会面貌;杜塞尔多夫学派的理论告诉他,摄影作品可以用较少的情感以及更客观的手法进行视觉表现的思辨,而每次看到构思缜密、画面精细的摄影作品时,他都会感受到摄影独特的魅力,“当我了解到,除了记录真实、发现美好,摄影还能表现逻辑思维、社会现象等,我开始慢慢接触、研究观念摄影。”
在谢劲看来,观念摄影是一种以摄影为媒介的观念艺术创作,借助摄影作品展现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剖析,并且提出一些有意味的话题,引发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观念摄影往往不是给出一个答案,而是有多种可能性的指向,让观众自己去悟会。这也是观念摄影的迷人之处。
抱守初心要与时间对话
2017年,谢劲大学毕业回到无锡。次年,他与同为摄影师的张雨弛创办无锡两两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商业摄影的同时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如何平衡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谢劲认为,在运用摄影表达内心想法和观念时,摄影在其中扮演的是语言工具的角色,而非记录的工具。每个摄影师的创作语言是不同的,摄影师都是在用自己所独有的“语言”进行创作、拍摄。
2019年创作的作品《重物》,是谢劲的另一次艺术尝试。他以废弃的无锡阳山陶瓷厂内的部分石膏模具作为主要材料,邀请25名原厂老工人开展了一场行为艺术——将其手印按压在石膏模具上。人类的劳动方式越来越趋向于脑力劳动和精神创新,但却忽视了基础劳动的意义。《重物》在人类面对生存本质和社会价值这两点之间的关系上提出了探讨,提醒大众对文化、历史的思考。
谢劲出生、成长在无锡,寄畅园、南禅寺、老钟楼、鼋头渚等无锡地标,早已深刻地烙印在他记忆中。他认为,人的记忆方式是有省略性的,所以视觉记忆本质都是一个画面残影,如何将这些“残影”呈现出来?历时一年多、拍摄照片数百张后,谢劲交出了自己较为满意的答卷,将其命名为《Manifastation》。去年,凭借这组摄影作品,谢劲入选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主单元-摄影作品-潜力摄影新人。他在作品阐述中说道:“对同一事物在时间轴上点状截取相似画面,然后通过堆栈处理以探索对记忆画面进行存在性辩证思考的可能性,这也是我在‘家乡’记忆中总结归属符号意义的探索。”
谈到今后的艺术创作,谢劲说,摄影在哲学上是一种“此时此刻”的概念,在拍摄的那一刻,这张照片就被赋予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与时间对话,是他一直在做并将一直做下去的事。(张庆)
人物简介
谢劲,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无锡市青年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无锡民进青年企业家联谊会常务理事,无锡两两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艺术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