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知了

  □菜根廖兄

  上世纪60年代初,我还是个蒙里蒙懂的中学生。当时的《无锡日报》有个“思想火花”栏目,经常刊发一些精短鸡汤文。酷爱文学创作的我,在该栏目发表了以《知了》为题的一篇不足百字的小文章,“整天地高叫着知了、知了,其实它什么都不知道……”于是,我洋洋得意地在老师和同学间炫耀起来。结果,在班务会上被同学们和老师批评得面红耳赤,但心里仍是不服,这可是我在党报上发表的作品啊!后来,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成熟些了,每每想起这件事,不免赧然,那时候的我,不就像自己笔下讽刺的那只“知了”吗!

  其实,知了的一生是很不容易的。成虫的寿命也就夏秋间的六七十天吧。知了的幼虫“知了猴”,生活在黑暗的地下,靠吸食植物根部汁液维持生机,几年甚至十几年后才能钻出土表,爬到树上,抓紧树皮,蜕变羽化成知了,在阳光下引吭高歌。

  在等待羽化的漫长岁月中,“知了猴”专心致志地挖一条通往地面的通道,这通道就像一眼垂直的井。挖掘工程漫长而艰辛,尤其破土之前,每掘进一厘一寸,还得回到树根处吸食汁液,补充能量。期间,它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排尿,它需要大量的尿液把松软的浮土和成泥浆,如抹墙般抹在通道壁上,使之既光滑又结实,不会塌方,还方便破土。

  “知了,知了……”这是知了发自肺腑、洋溢自豪的高歌,歌唱着一首关于生命的歌!走笔到此,不由得回想起自己数十年艰苦奋进的人生历程:幼时家境贫困,1963年高中毕业后屯垦戍边15载,1978年荣归故里寄居不足6平方米的亭子间艰难创业,之后又经历了“稚儿7岁妻下岗”的磨砺……幸运的是,我与妻初心未丟,梦想依然,互相勉励,携手前行,终于在知天命之年,如愿进入政府文化部门工作,妻也应聘走上社居委主任的工作岗位,生活很快步入“小康”。现在,我与妻均已退休多年,儿子亦长大成人小有成就。回望来时路,与知了还真有几分相像,不由感悟,世上生命无数,无论形态如何,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拥有一份独属的精彩,成为点亮世界的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