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放眼全球,欧洲大陆重燃战火,乌克兰危机牵动世界,大国关系面临挑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人类社会亟待通往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世界的清晰路标。
越是风云变幻、明晦难定的时代,越彰显伟大思想拨云见日的力量。面对全球和平赤字不断扩大,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更加闪耀真理光芒,彰显时代价值,为各方共同推动历史车轮向着正确轨道前行提供宝贵指引。
为破解和平赤字
贡献中国智慧
乌克兰危机爆发引发全球关注。对这一全球热点问题该怎么看?世界又该怎么办?从2月25日同俄罗斯总统普京通电话,到3月8日同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再到3月18日应约同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习近平主席多次指出问题关键所在——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客观公正、冷静理性,这就是中国态度!劝和促谈,心念苍生,这就是中国担当!
时光回到2014年。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上海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为促进亚洲和平与发展事业,提出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此后,习近平主席在诸多国际场合多次倡导并不断发展这一安全观。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国际刑警组织第八十六届全体大会开幕式上的演讲、2019年中法全球治理论坛、2020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安全观为世界指引一条通往持久和平的康庄大道。
它启迪世界,一个巴掌拍不响,解铃还须系铃人。“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地区安全的责任;“安全应该是包容的”,应该把地区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地区安全合作的活力和动力……
它启迪世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的地区安全问题,又要统筹谋划如何应对各类潜在的安全威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它启迪世界,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它启迪世界,“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为凝聚和平力量
践行中国担当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人间正道,在全球范围内积极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树立起大国典范。
守护和平的中国强音铿锵有力。在阐释中国将如何与其他国家相处时,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拓展同各国友好合作,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在阐明中国和平发展的决心时,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不搞军备竞赛”;在阐述中国践行使命担当时,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的声音正气浩然、掷地有声!
履行国际责任的中国行动扎实坚定。从积极维护全球战略稳定,积极参与国际军控、裁军和防扩散进程,到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再到积极参加国际维和行动,成为联合国第二大维和摊款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中国以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注入强大动力。
推动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中国立场一以贯之。为推动解决乌克兰危机,积极劝和促谈,呼吁“克服困难谈下去,谈出结果、谈出和平”;对朝核问题,中国推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各自关切,聚焦推动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在伊核协议恢复履约谈判关键阶段,中国协调各方保持定力,凝聚共识……
为共建美好未来
开辟人间正道
时代呼唤新理念。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
事实证明,坚持遵循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通过在平等与尊重基础上进行对话协商,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往往能一步步化解危机,解纷止争。
上合组织、亚信等区域组织或机制不断发展壮大,围绕热点问题管控、区域安全合作等加强政策协调,推动建立地区安全合作与对话机制,为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注入更多动力,为深化地区安全合作贡献强大力量。
实践表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科学、公正、有效、管用。几内亚政治学会主席卡比耐·福法纳说,这一安全观必将有力促进国际和平稳定。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符合实现世界普遍、持久安全的内在深层逻辑,体现着天下一家、和衷共济的人间正道,顺应国际社会普遍的人心所向,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绽放愈加耀眼的光芒,为保障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愈加强大的动力。
(据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